正文 那些年,母親做的吃食(2)(1 / 1)

青春心理課

忘記了從什麼時候起,家裏的飯桌上開始有了紅燒雞爪。買來的雞爪,用清水焯過洗淨之後,再行紅燒。母親紅燒的雞爪,不膩,卻入味,若趕上夏秋時節,放入些許自家菜地種的新鮮辣椒,其味更勝。經常是在吃過飯後,總還忍不住跑去廚房,用兩個手指捏上一個,當零食來吃。前麵幾次,母親還以為被鄰居家的貓偷食了,後來,才知道是被我這“饞貓”給“偷吃”了。那以後,隻要我在家吃飯的日子,母親就時常為我做這個。已忘記了最後一次吃母親的這道菜是什麼時候,回想起來,仿佛已遙遠。

母親除了做菜,在忙碌之餘,也會做些別的吃食。小的時候,鄉下的孩子大多沒有什麼零食可吃,母親就會給我們炒糖豆:自家種的黃豆,在鍋裏炒香之後,放入紅糖,等紅糖融化,均勻地沾在豆子上的時候,就裝到盤子裏,待紅糖冷卻,便可以吃了。吃來既有紅糖的綿甜,又有豆子的香脆。每次,我都是小心翼翼的包好,實在想吃了,才掰一小塊來吃。

有莧菜的季節,母親會做莧菜餅。和好麥粉,包上添了蒜泥的莧菜,再攤得薄薄的。放油裏煎好出鍋,一口咬去,就滿是紫紅色的莧菜汁,帶著淡淡的蒜香。就上一碗熱稀飯,絕對是美不可言。母親心善,每次做好,都會給鄰居送去幾個。至今,還會有人提起母親做的莧菜餅,可見其味。

而每逢過年和春節時候,母親照例會做家鄉特有的湯圓。用的材質,是糯米經過浸泡曬幹之後碾細的,俗稱“八月粉”;餡兒是用肉、冬筍、豆腐、蘿卜絲等配上豬油合炒而成。揉好粉,取一小塊,搓成中空底圓的杯狀,填上餡兒,再將口搓合收成窄窄的尖頭,一頭尖一頭圓,大小形狀如中等個兒香梨。入沸水煮透撈起,放入配好的清湯中,與江南吃水餃方式頗為相同。湯裏或配上自製的辣椒醬,佐以蔥花或香菜末。母親做的湯圓,皮薄,餡兒鮮美。每次,都是吃的肚皮滾圓,就如那煮熟的湯圓般,方才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