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
民國時期,北院曾有被稱為“第二黃埔”的軍事學校,這恐怕很少有人知道。1927年2月,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在鄧小平(當時名為鄧希賢)的主持下,“中山軍事政治學校”在西安北院成立。該校由共產黨員史可軒擔任校長,李林任副校長,鄧小平任政治部主任(並擔任過教育長)。中山軍校主要培訓國民軍營、連、排初級軍官以及共產黨選送的革命青年。中山軍校名義上隸屬於國民軍總部,實際上是由共產黨掌握與直接領導的。鄧小平親自為學生上課,對廣大青年軍官宣傳馬列主義。西安的中山軍事政治學校在當時被譽為“第二黃埔”和“西北黃埔”。
鼓樓之大 天下第一
在北院門,最引人矚目的便是鼓樓,它也是這條街的曆史見證者。唐朝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尚書省就坐落在今北院門街的西南部。唐代以擊鼓司辰,尚書省官員上下班都以擊鼓為令,故稱“敬時樓”。敬時,就是敬事、敬業。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尚書令,坐鎮在這裏的都堂,就在此街正中。1985年,唐城考古發掘隊曾對尚書省部分地域進行勘察,確定今鼓樓附近為尚書省正門。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宏偉建築鼓樓,就是在唐代敬時樓的基礎上,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的,比鍾樓年長4歲,二者東西相望,相距250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清乾隆五年(1740年),先後兩次重修鼓樓。樓北架有一麵大鼓,稱“聞天鼓”,每日傍晚,擊鼓報時,與鍾樓起著“晨鍾暮鼓”的
作用,故稱鼓樓。
西安鼓樓是目前全國所存最大的鼓樓。它的基本建築形式是廡殿頂歇山式重簷三滴水。鼓樓單座獨立,基座為長方形,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座高7.7米,用石條青磚砌築而成,占地1924平方米。基座中間,辟有高寬均為6米且貫通南北的券洞,供行人和車輛通行(今已封閉)。樓體建在基座之上,連座通高34米。樓分上下兩層,樓身建築在基座的中心,麵闊各7間,進深均3間,四周有轉角回廊。樓身的第一層上置腰簷與平座,第二層為重簷歇山頂,上覆綠琉璃瓦。樓的外簷與平座都裝飾有青綠彩繪鬥拱,使鼓樓的整體建築層次分明,雄渾博大。登樓的青磚階梯砌設在磚台基兩側,在第一層樓的西側有木樓梯可登臨鼓樓的第二層。於鼓樓之上憑欄而望,可眺西安城南和終南勝景,使人頓生“王氣千年繞,極目白雲悠”之感。鼓樓簷下掛有巨大匾額,南為“文武盛地”,北為“聲聞於天”,赫然彰顯了古都西安毋庸置疑的曆史文化魅力。
順口溜裏的富商巨賈
作為曆史文化名城,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不僅擁有太多享譽世界的名勝古建,還有不少溫婉精美的古民宅。北院門處在西安城的中心地帶,清代時,又正對著陝西巡撫衙門,曾居住著許多有聲望的大戶。解放前,回坊裏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高家的牆,馬家的房,米家的金子拿鬥量”。
高家大院
現在北院門144號民居,就是這句順口溜裏所說的高家大院。高家是漢族,世代為官。家族中最有名氣的,要數同治年間的榜眼高嶽崧。高嶽崧祖籍江蘇鎮江,在清同治十年(1872年)參加科舉考試,被皇帝欽點為榜眼,禦賜“榜眼及第”牌匾。史載,他做官廉儉節約,恪盡職守。據說,高家大院的磚牆又高又厚,而且是用糯米汁攪拌石灰、黏土、細砂而成,堅固異常,所以有“高家的牆”之說。
此院屬三院四進式、磚木結構四合院,其主體是明崇禎年間建築,距今已有近400年曆史,房屋86間。高家大院是西安城內一個官宦人家的宅院,滿載著跨越400年時空的動人故事,是西安“家”文化的一個縮影。遊客們走進宅院時,可以產生跨時空、到幾百年前的鄰家去串門的親切感。這裏曾經拍攝過《大紅燈籠高高掛》《西安事變》《家族》《聊齋》等知名影片。高家大院門口的石獅可以追溯到西漢年間,它的擺放也很有講究,一般是左雄右雌,也就是北上南下。同時用馬頭上的麒麟與獅子圖案磚雕彰顯富貴,表達麒麟送子、四獅(時)如意,門廳內主要用鬆、竹來表達主人“鬆鶴延年”、高風亮節的願望與品行,獅子滾繡球則表示平安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