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院門裏的西安史
博采
作者:封五昌
西安,古稱長安,以鄉而名,因都而盛。營都3000餘載,都史已逾千年,正應“關中自古帝王都”之詩句,演繹“秦中自古帝王州”之神話。周豐鎬,秦鹹陽,漢唐長安,將華夏文明推向極致。作為十三朝古都,老街新巷,大路小道,古城的影子隨處可見,古跡文物,如曆古境,承載的是曆史,托起的是一座城市的文脈與商脈。
鼓樓所在的街道是現在西安最熱鬧的老街之一,這條街道不僅為西安人所熟知,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都很有名,它就是獨具特色的北院門。明代,北院是西安城衙門的聚集地;清代,陝西巡撫部院行署位於北院,與北院相對的街道由此得名北院門。
說到北院門,許多人都會說,它的名字叫“回民街”。其實,這條僅有幾百米長的街道,其真正的名字並不是“回民街”,而是更有曆史底蘊的“北院門”。
官府集中地
北院門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是當時尚書省的正門。北院門之名始於清代。清初,陝西巡撫部院行署設於鼓樓以北,與位於鼓樓以南的陝甘總督部院行署南北相對。於是,巡撫部院被稱為“北院”;與北院大門相對的南北向的大街,就被叫作北院門,也稱“北轅門”。總督衙門被稱為“南院”,與其相對的街道被稱為南院門。二者南北呼應,構成當時陝西的行政中心。
盡管北院門得名於清代,不過,北院門地區的曆史則要久遠得多。北院門在唐代屬於皇城範圍,尚書省即位於此地。唐末,韓建將原長安皇城改築為新城,這裏成為居民坊。
從明代到清代前期,北院門位於宣平裏;到了清代中後期,則改為宣平坊。據《明清西安詞典》記載,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鼓樓後,北院門這條街道便形成了。不過,當時街道的名稱叫什麼,如今已經無可考證了。
明代嘉靖年間的《西安城圖》顯示,那時候的鼓樓附近是衙門集中的區域。鼓樓北有“都察院”,是明代的監察機構,西北有“巡按察院”,西南是“按察司”,鼓樓東南是“西安府”,正東則是“布政司”。
到了清代,北院門街北正對著陝西巡撫衙門,除此之外,街東還有“糧道署”“布政使司署”。由此不難發現,從明到清,這裏一直是官府集中的
地區,見證了無數曆史變遷,上演著各方角逐的大戲。
因“迎鑾”盛極一時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次日淩晨,慈禧攜光緒帝及親信大臣倉皇西逃;途中,即密令陝西巡撫端方,“審度形勢,於西安府城酌備駐蹕之所”。端方得旨,即與兩司商議,成立支應局,專辦“迎鑾”事宜。
同年10月26日,慈禧一行到達西安。此前,陝西地方當局曾對南院大肆修整,“門柱改朱漆,牌坊畫以龍”,擬將南院作為行宮,但“駕至嫌其不敷,改住撫署”,從此,北院被稱為“行宮”。“六部堂官至者,多住貢院”。當局於是強拆民房,大興土木,廣招各地名匠,對北院進行改建,一切仿照在京式樣,雕梁畫棟,磚地皆鑿以花鳥。各王公府邸皆油彩一新。西安北院,一時成為清王朝的政治中心。當時的西安雖未有國都之名,卻有國都之實。公文奏章,覲見官員,各省進貢,都在北院辦理。北院門因此獲得了新的商機,繁華備增。各種銀號、店鋪應運而生,盛極一時。直到民國年間,北院門仍是西安商業比較集中的地區。
“第二黃埔”播灑革命種子
民國時期,北院長期作為省政府所在地,再次成為西安市一處政治中心。辛亥革命後,張鳳翽、陸建章都曾住在北院;1921年,馮玉祥督軍陝西時也住在這裏。據說,北院中有“四來堂”和“笠僧樓”。“笠僧樓”名字的得來,是由於陝西都督陳樹藩在這裏囚禁了靖國軍第四路司令胡景翼(字笠僧)。
西安事變前,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住在北院。抗戰時期,孫蔚如任陝西省主席時,也住在北院。北院門街路東的中段,民國年間曾是“省長公署”的一部分,現在是西安回民中學(原西安32中學),解放前曾是陝西省第三中學,學校始建於1944年,據說校門前的古槐,還是明代以前栽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