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老宅在北院門路西中段,高家大院南側。據說,馬家老宅臨街的房是用水磨磚砌到頂的高牆。解放前,馬家大門上掛著“大夫第”的匾額。馬家的深宅大院裏,房屋極其華美,故有“馬家的房”一說。這裏所說的“馬家”,指馬百齡、馬平甫家。馬平甫的祖父(一說曾祖父)馬百齡在清朝鹹豐年間為官,又曾經商,很富有,因而,馬家的房舍富
麗堂皇,有官宦氣魄。馬平甫是西安著名回族紳士。解放前擔任過中國回教救國協會陝西分會理事長、清真大寺“總社頭”等職。
至於“米家”,《西安老街巷》載,米家的房產在北院門路西、馬家大院南段,臨街有九大間門麵房。傳說米家與朝廷內的大官(一說皇帝)有交情,對於家族發財致富起了重大作用,開有若幹商號,置了許多房產,很有錢,並以樂善好施著稱,故有“米家的金銀拿鬥量”的誇大傳說。
回坊演繹回族風情
北院門在各個曆史時期都各有其特點。鼓樓門洞及北院門的路原是土築的,到清代中期,有位姓晁的大富戶為了做官,捐銀子將路鋪成了石條路。慈禧回鑾後,北院門的繁華雖大不如前,仍有旅店、古董鋪多家和一些糕點飲食、青幹果行等經營者。民國年間,陝西省政府駐北院,附近仍是商業比較集中的地區。
安家老宅磚雕
其實,北院門不僅是西安城裏一處官衙集中的區域,北院門地區及其迤西一帶,還是西安回族聚居區。原因之一是,在“安史之亂”期間,唐朝曾借用阿拉伯及西域的士兵幫助平亂;事後,朝廷允諾他們可以留住京城,並娶中國女子為妻。於是,這些官兵就住在了唐長安城皇城的西北部,有捍衛京師之意,因而逐漸形成了西安所謂的“回坊”。由此最終形成了北院門獨特的回族風情。
從上述3家“望族”再往南行,就是化覺巷。化覺巷是一條古老的小巷子,其巷史可上溯至唐代,至北宋末年,這裏已基本形成回族先民的聚居區,相繼被稱為“道慈巷”和“子午巷”。它東起北院門,巷西段南側有著名的清真大寺,又稱“東大寺”。該寺位於鼓樓西北側,是中國伊斯蘭教建寺較早、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寺院之一。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為獎勵替他打下江山的回族兄弟,在此重修清真大寺。清康熙年間,有朝廷官員用“覺省化育之恩,虔朝真主之人”評論該地區回民,從此以後便取“化覺”二字作為巷名,並沿用至今。
清真大寺建築是將伊斯蘭文化和中華文化結合的典範。寺呈東西向,長方形,牆垣磚砌,四進院落,有木質牌樓、石質牌樓、敕修殿、月碑、省心樓、鳳凰亭、望月台等建築。自建寺以來,經曆代的多次重修和擴建,逐步形成現在建築宏偉、氣勢壯觀、布局疏密得宜、殿堂樓宇巍峨、古樹名木繁蔭的一處寺院園林。
清真大寺影壁對麵為化覺巷232號,這是一座精致靜雅的古民居,它藏在琳琅滿目的攤位後,在遊人如織的小巷深處。這就是安家百年老宅。當年,安家老宅從來自15個國家的46個項目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保護遺產獎。安家老宅建於乾隆年間,安家的人在這個院落裏已經生活了200多個春秋,當化覺巷裏絕大多數房子在時光的更迭中紛紛被拆除或重修,安家的四合院越發顯得珍貴和厚重。老宅坐東向西,臨街是兩間房,北邊一間為門麵房,南邊是傳統老宅的黑紅漆大門。它的門麵房與著名的清真大寺東界牆影壁相對。
曆史的風雲飄來蕩去,成為過眼雲煙。如今的北院門已變成回坊文化風情街,是西安市乃至全國聞名遐邇的回民餐飲商業步行街。人們都說:“到西安,不到北院門回民街,等於未到過西安。”在這裏,人們可以體驗伊斯蘭風情,品味明清古建築,品嚐西安特色小吃。在北院門,每一家店鋪的門口都有自己的招牌,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絕活,招牌就是它們的特色和代表。在熙熙攘攘的氤氳中,北院門也顯得熱氣騰騰。雖然少了一份精致,卻多了一份西北獨有的的厚重與粗獷。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