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牛莊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發生在牛莊的“牛莊之役”作為中日甲午戰爭中的重大戰役之一,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牛莊碼頭老照片

自平壤戰役以來,由於中國海陸軍節節失利,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又避戰求和,致使大連、旅順等地先後被日軍侵占,清軍一潰千裏。清廷批準翁同龢主張征集湘軍的建議,決定起用劉坤一、魏光燾、李光久等湘軍宿將,以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湖南巡撫吳大澄及已在遼河前線的四川提督、毅軍統帥宋慶督辦東征軍務,募軍北上,希望能挽救垂亡危局。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魏光燾率武威軍六營、李光久率老湘軍五營經過3個月的長途跋涉,行軍近萬裏,終於趕到了冰天雪地的山海關外,於田莊台布防。喘息未定,隨即與原駐及先到之清軍宋慶、依克唐阿、長順等部彙合,對已被日軍侵占的海城發起第四次反攻。日軍第五師團從九連城間道而出,襲占遼陽南九十華裏的吉洞峪,做虛攻遼陽之勢,駐守海城的日軍第三師團也突圍北上。清軍誤中敵計,長順所率清軍放棄鞍山站回師救遼陽。日軍跟蹤追擊,一舉奪占鞍山站。不久,日軍第三師團、第五師團會合,除留兵一部控製鞍山站外,合軍西指戰略要地牛莊。

二月初七,魏光燾得報軍情,即由海城撤軍回援牛莊。初八日晨,兩軍接仗,魏光燾以3000兵力抵抗日軍兩萬精銳的進攻。魏光燾從容鎮定,指揮所部誘敵深入,待日軍接近時,進行猛烈反擊,予敵重創。但日軍憑仗優勢兵力突入城內,湘軍各營被迫依托民房進行巷戰。雙方短兵相接,往複拚殺。李光久聞警,急忙由海城西三台子率老湘軍2000餘人馳援。李光久將五營老湘軍分為三路迎敵,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清軍被分割包圍,據民房苦鬥,戰至日暮;然日軍人多,主要街巷均被日軍占據。相持至深夜,由於雙方兵力的懸殊及清軍武器的落後,清軍戰敗。日軍進城之後血洗全城,在城內“執劍挨戶搜查,殺人無算”。據日方調查,在牛莊市街的2100餘名死者中,三分之一是無辜平民。

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曾於1900年在牛莊西門外修建湘軍陣亡紀念碑,20世紀40年代,侵華日軍將紀念碑拆毀。1940年以後,還有船隻往來於牛莊、溫香和營口之間;1945年,因新河道開通,阻塞了舊河道,牛莊港口才被廢棄。

目前牛莊古城僅餘東牆殘牆一段,位於鎮政府西南80米處,殘牆南北向,殘長12米,殘高1.6米,殘厚0.3米,係青磚砌築;殘牆西側1米處立有花崗岩石質標誌碑一塊。牛莊還存有太平橋、清真寺、天主教堂、郵政所等古建築,繁華落盡,這個承載過屈辱和輝煌的港口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隻剩下淺淺河水靜靜地訴說著當年的繁華。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