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治工業革命遺址中的原罪(1 / 2)

明治工業革命遺址中的原罪

國際

作者:胡慧靈

日本“明治工業革命遺址”作為街談巷議的對象,其申遺之路可謂是幾經周折。早在今年3月,韓國方麵曾明確地表示會使用外交手段阻止明治遺址的申遺。5月1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表示,中方反對把日本申報的明治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本該完成對明治遺址的最後審議,但由於日韓雙方的協商遲遲沒有進展,決定推遲明治遺址的審議。7月5日,在簡要介紹申遺項目概況後,德國大會主席突然宣布,日韓就明治遺址項目達成一致,進入特殊審議程序。就這樣,日本明治工業革命遺址順理成章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決議一出,頓時引起了軒然大波。

日本申遺:明治維新中的工業範本

19世紀60年代,因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衝擊,日本開始進行文明開化。從推行斷發令到學製的施行,從修鐵路到造西式建築,西歐化滲透到日本的每一寸土地。除此之外,日本還引進了西方近代工業技術,進行大規模的工業改革,從一個閉塞落後的蕞爾小邦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對日本來說,明治時期的工業革命遺址不僅是急速的工業化進程的象征,更是明治維新中的工業化教科書。

明治工業革命遺址全稱為“明治日本的工業革命遺產·九州、山口及相關地區”,總體涵蓋了1850~1910年之間的製鐵、鋼鐵、造船和采煤產業。

該遺址是由八幡製鐵所、韭山反射爐、鬆下村塾等23處設施構成,遍及日本8縣11市,重在展示明治時期重工業發展曆程,彰顯日本工業革命成就。這些遺址重現了當年日本在製鐵、鋼鐵、造船、采煤等領域走向工業強國的道路,使其成為日本政府貼上“非西歐國家最早工業化國家”標簽的最有利證據。

其中,官營八幡製鐵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最大的官營製鐵廠,從德國引進了全套設備和技術,以軍火生產為主,為日後的侵略擴張戰爭提供了“糧草”。

韭山反射爐是反射爐形態保存最完整的遺址。反射爐是17~18世紀歐洲流行的一種用來熔化金屬鑄造大炮的熔解爐,韭山反射爐是鑄造鐵炮的搖籃,同時也是日本侵略擴張的溫床;但作為世界上同時代唯一保存下來的反射爐,並且將西方的技術科學地融入到日本傳統的工藝裏,對日本乃至全世界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工業化象征。

作為“非產業設施”獲得推薦的山口縣荻市的鬆下村塾,因其建立者吉田鬆陰而知名,號稱“明治維新胎動之地”。日本政府指出:“吉田鬆陰提倡的工學教育論力圖建設工學教育設施,對原有的技術人員實施總動員,通過自

己的力量實現工業近代化,接受其教導的伊藤博文等眾多學生,在後來的日本近代化和工業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