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交鋒:日本申遺的非正義路徑
2014年1月,日本政府決定將明治時期的工業革命遺址申請為世界遺產,其中多處設施遺址都觸及到了中韓兩方被強征勞工的底線,因此中韓均提出了強烈的抗議。
在這23處產業設施遺址中,端島煤礦、高島煤礦、三池煤礦等多處遺址,當年都無一例外地成為強征而來的中國勞工的魔鬼深淵。據相關資料顯示,20世紀40年代共有2316名中國勞工在日本進行無償苦役,其中有323人客死他鄉。不僅如此,從抗戰館的資料來看,在侵華戰爭期間,日本先後從中國強征了4萬餘名的勞工,赴日本進行高強度勞作,不僅是無償苦役,在此期間更是受到非人的折磨。在明治工業革命遺址中,還有7處行業設施遺址涉及到日本從朝鮮半島強征5.8萬名朝鮮勞工這一不爭的事實。從朝鮮半島強征來的勞工在日本受到一係列非人的奴役,大批的勞工死於皮鞭和饑餓。
現在看來,這奪人眼球的“明治遺產”其實是被強征勞工的血淚史。從政治角度來看,日本絞盡腦汁要將“明治遺址”送入世界遺產行列,無非就是想借世界遺產的光環,掩蓋日本近現代侵略擴張的陰暗史。
遺產價值:評定標準的多元性與多樣性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從技術角度出發,認為日本“明治時期工業革命遺址”符合世界文化遺產評價標準的第二條以及第三條標準,很好地展示了日本傳統工業與西方近代工業技術的交流,成為最早成功引進西方工業技術的非西方國家。日本明治工業革命遺址最終能夠申遺成功,還要歸於世界遺產評定標準的多元化與多樣性。
世界文化遺產評價標準的第二條是: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麵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作為明治維新中的工業範本,無論是工廠的建築還是對工業重鎮的總體布局,都能夠很好地反映非西方國家與西方國家間近代工業技術的交流,且日本在引進西方技術的同時能夠較完美地將其與日本傳統工藝融合。
第三條標準是: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作為日本用半個多世紀實現“急速工業化”進程的象征,明治工業革命遺址創造了日本獨特的工業技術文化。
從政治外交方麵來看,遺址中不少設施涉及到中韓勞工的血淚史,日本申遺的非正義路徑對日本取信於亞洲鄰國也會產生較大阻力。但單從遺產價值角度出發,日本明治工業革命遺址的確有過人之處。
日本明治工業革命遺址是不可或缺的裏程碑還是帶有原罪的記憶?看待世界遺產的價值,我們應該明智和理智。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