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酒的沿綿不絕:穀物與酒曲的變奏(2 / 3)

三聯生活周刊:中國的酒和藥的緣分好像一直很深,這是自酒發明以來就這樣了嗎?一直到現在,還有許多地方會用酒泡中藥,雖然沒有工業化,但在民間特別普及。

王賽時:

在研究酒的起源的時候,一直有黃帝作為神醫發明酒這樣一種說法。用酒泡藥這是中國的傳統,古人一直在尋求如何將中藥的藥效發揮到極致,煎藥是比較粗糙的方法,還有製成丸、散,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酒浸泡,因為酒的浸化功能最強,能把藥的有效成分析取出來。所以,前不久的新聞中,酒中含有塑化劑,通過浸泡,酒把塑料管都腐蝕了。

酒能更好地發揮藥效並不奇怪,包括酒本身,其實也是藥的一種。

三聯生活周刊:您剛才說漢代的酒是3度,是如何估算的?

王賽時:

通過當時的釀酒工藝和飲酒量這兩點來估算。從工藝上講,中國釀酒采取的是複式發酵,通過一個酒曲將糖化和酒化這兩個過程一並完成,使得糖化在自然過程中就變成了酒化。這種工藝非常難掌握,而在漢代那種生產力條件下,釀酒工藝和製曲工藝極其低劣。漢代有很多酸酒,說明酒精度低,達不到醇酒水準。

還有就是飲酒量,人對乙醇的排泄能力是有一個基本限度的,我們現在普通人喝酒一般是半斤白幹,能喝一斤就算是高量。漢文獻常記載能飲者,一人能喝一石,那相當於現在的20公斤,似乎能喝這麼多的人都被記載下來了,已經到了極限,那按照推斷,也就3度左右。還有辦法,就是根據現在存的漢代酒來推算,比如西安那種漢代酒,度數是0.14%,距離現在2100年,我們按照每50年,酒精度降低10%來推算,當時也就是4度左右。以此可以來推斷古人的釀酒水平不算很高,已經到了他們那時候的極限。

三聯生活周刊:魏晉時期釀酒技術是不是又進步了些?當時是靠什麼來提高酒的度數呢?

王賽時:

從先秦到唐,中國的釀酒技術一直是緩慢發展的過程。提高一度都很不容易,如果說漢代的酒是3度,那麼到了魏晉也就是4度到4.5度。

促使酒度提高的主導因素是釀酒者對原料進行了科學甄選。這時期的釀酒界已經開始將食用穀物與釀酒穀物分開使用了。當時北方釀酒者基本上會選用黏性較大、出酒率較高的“黍米”為原料,就是我們今天的製作黃年糕用的大黃米;南方用糯米,當時稱之為“秫穀”,並不是今天所指的高粱。陶淵明就是明顯的酒徒,他在當縣令的時候,下令要多種釀酒穀物,“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後來是他妻子堅決反對才作罷。專門種植釀酒穀物,已經成為當時人的常識。

其次就是“九醞酒”這種新型釀酒法的出現。這之前,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酒曲和糧食煮成半熟晾著,添上水悶。還有就是釀出來把過去的老酒再倒進去一點。九醞酒使用的是連續投料,反複釀造,投料多而出酒少。酒度當然高了不少。

漢代就有了九醞之法,到了漢末,此法被大力推廣,東漢末年曹操就曾把這種方法呈給漢獻帝,並在釀酒界傳播。“九醞”隻是一個叫法,十八醞也稱為“九醞”,至今南方釀黃酒還是反複投料。

唐代酒的大發展:黃酒、葡萄酒與“燒酒”出現

因為社會的富足,到了唐代,酒成為當時人們的首要飲品,唐代的酒還發明了不同的釀造方法,並且分離出不同的門類,酒質也相對優良。

三聯生活周刊:唐代的釀酒有什麼特點嗎?當時好像釀酒的種類特別多,有綠酒,也有“玉碗盛來琥珀光”的黃色的酒,還有大量的葡萄酒,這種酒是自釀還是從西域進口的?

王賽時:

唐代的酒與前代相比有質的飛躍,當時生產的成品酒大致可以分為米酒(穀物發酵酒)、果酒和配製酒三大類型。這主要和唐的強盛有關。你就說葡萄酒,唐時疆域遼闊,有種植葡萄並釀酒的條件了,河東地區成為葡萄酒新的釀造基地,不像以往,葡萄酒基本是外運的。

唐代可以算是中國黃酒的起源時代了。唐朝的人們改革了中國傳統釀酒工藝,釀出了琥珀色的酒(雖然綠酒還占據了主要份額,當時人們普遍用竹葉來形容綠酒)。唐詩中經常提到琥珀色的酒,比如李白的“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還有“北堂珍重琥珀酒”、“春酒杯濃琥珀薄”。這種黃色、琥珀色的酒,屬於穀物發酵酒中的優質酒,從色澤外觀上已開始向現代黃酒的標準靠攏,標誌著中國釀酒開始步入黃酒階段。不過從味道來說,按照當時人的習常說法,應該很甜,沒有充分酒化,和現代黃酒還是有很大距離。

唐朝的酒有各種顏色,因為黃酒能達到6度到8度,比之3度的綠酒,已經是革命性的進步了,所以黃酒為最高等級的酒。其次是綠色酒,然後是“白酒”。所謂白酒,是指濁酒,白色酒,不是今天所說的白酒。

朝廷的酒宴上都是黃酒,那是最高標準了,不過不能過高估計唐朝人的釀酒技術,因為直到宋朝,人們才形容並稱讚酒勁、辣,而唐時用語都是甘、醇,說明酒度不高。

三聯生活周刊:唐朝時候,釀酒工藝上是如何改革的?

王賽時:

提高酒曲的發酵能力。釀酒主要還是靠經驗積累,在社會富裕的時候人們才能更關注釀酒工藝,因此,釀酒工藝的提升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所以,唐代不僅繼承魏晉時期南方用糯米,北方用黍米的傳統,還細分出具體哪種糯米和黍米釀的最好。唐人注意投料比例,會使用槽床來過濾酒;為了防止酒酸,還學會了在裏麵投石灰,或者持續低溫加熱,都是唐的發明。

三聯生活周刊:曲在唐朝時有變化嗎?

王賽時:

人們不斷培養曲的發酵能力,曲種已經多樣化,還加入多種中草藥,加強曲的發酵能力,還知道選擇什麼時間製曲。那時還是以麥曲為主,因為在培育過程中它的發酵率最強,不過唐代還培育出了紅曲,發酵能力很強,裏麵有大量的紅曲黴素,傳統米酒發展為黃酒有了轉化條件。

紅曲釀酒是黃酒的一大分支。直到今天,南方很多地方釀酒還是用紅曲,比如福建、江浙一些地方。因為它發酵力強,對酒的度數提高很大。加紅曲的黃酒顏色更紅,赤紅色。也有人寫詩稱之為“真珠紅”。

不加紅曲的麥曲釀酒就偏琥珀色。不過,唐的綠酒還是很多。當時社會信息的傳播不同於今天,流通速度很慢,各地人們按照自己的傳統釀造,有些地區的人還不能掌握釀造黃酒的工藝,所以仍在釀綠酒。

三聯生活周刊:你剛才提到了“白酒”,也有一種說法,說唐時就發明了蒸餾酒,有專家說那時候“白酒”就是今天的蒸餾酒,唐代時所說的“白酒”與今天所說的白酒是一回事嗎?

明代《製酒工藝圖》

王賽時:

不是。自先秦至民國,“白酒”一詞所指的都是指低等的米酒,而不是我們今天稱為白酒的蒸餾酒。上世紀50年代之前,人們對蒸餾酒稱謂很混亂,土酒、燒酒、老白幹,都屬於蒸餾酒。為了工業化的規範,那時候起,才統一稱之為白酒。

黃酒的稱謂也很多,比如黃酒、老酒、米酒、女兒紅、花雕酒,統一稱為黃酒。水果酒也統一稱為紅酒,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才統一的稱謂。

事實上,按照過去古法釀造的“白酒”目前在西安、關中地帶還存在,還有就是江南的蘇州地區。今天西安的稠酒,白色的,隻有3度,蘇州的則是冬釀酒,都保留了傳統製造工藝。中國古代的酒至今千年不變的,仍在民間保留的,就隻有這麼一脈。因為它酒度低,入口很舒服,所以在當地,還是有很多人喜歡飲用。

三聯生活周刊:我一直以為今天吃的醪糟就是“白酒”,味道和稠酒什麼的也類似,那麼醪糟和古代的“白酒”區別在哪裏?

王賽時:

酒曲配方不同,釀造的工藝也不同。“白酒”的工藝更複雜一點,有蒸飯、晾曬的步驟,醪糟幾乎煮到半熟就可以。但“白酒”要講究煮到什麼程度,晾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摻曲。醪糟比“白酒”的等級還要低,是一種特別簡單的酒精飲料。

三聯生活周刊:葡萄酒是唐代出現的嗎?我知道漢時已經引種葡萄了,那時候沒有釀造出來葡萄酒?

王賽時:

漢代就有飲用葡萄酒的記錄了,不過漢人飲用的是西域運送的成品酒,路途遙遠,所以量很稀少。雖然漢武帝時就引種葡萄作物,但產量作為水果食用尚且不夠,更不可能用來釀酒。有個典故叫“鬥酒博涼州”,就是說東漢末年孟佗送給宦官幾鬥葡萄酒博得一個涼州刺史的職位,可見葡萄酒在當時有多珍貴。

中原釀造葡萄酒的最早記載出現於唐太宗時代,太宗開通西域,葡萄釀酒技術傳入,內地才開始試釀葡萄酒。其中山西太原釀出的葡萄酒聞名全國。

三聯生活周刊:我看你說唐代釀造葡萄酒的方式和西方不太一樣,是添加了酒曲的,那麼加了酒曲的葡萄酒度數應該更高吧?

王賽時:

西方的葡萄酒是自然發酵,不依靠酒曲。唐太宗收高昌,獲得了馬乳葡萄,然後規模種植,在製造辦法上“自損益之”,有了自己的一套體係。這種釀造辦法出來的酒,度數也不高。因為隻要是發酵酒,無論是中國的黃酒還是西方的葡萄酒都不可能超過20度。達到20度,酵母菌就死亡了,幹黃酒才能到達18度。當時中國的釀酒技術還不能釀造出幹黃酒,所以葡萄酒度數不會高太多。

今天中國黃酒最高就19度,那時候隻會更低。西方的葡萄酒在500年前可能也就6度,也是在漫長的曆史中不斷摸索才掌握了今天的核心技術。釀酒是需要技術的,釀好酒需要掌握核心技術,並非一般人所能掌握的。

三聯生活周刊:唐代時出現了很多節令專飲酒,比如端午節時飲艾酒、菖蒲酒;重陽節時飲用茱萸酒和菊花酒;除夕、元旦飲屠蘇酒。這些酒是泡製的還是草藥都參與發酵?

王賽時:

大部分是泡製的,泡製也是中國釀酒的一個傳統,就是“串香法”。有時候也要看香草本身的性質,比如菊花就不能投入曲中發酵,因為會腐爛,對發酵起不到任何作用。桂皮泡製不如研成末放在酒曲裏生成的香味更好,所以大部分桂酒就是讓桂皮參與酒曲發酵的,也有人為了工藝的簡易,就直接把桂皮放在酒中泡製成桂酒。

唐時還流行一種鬆花酒,鬆葉、鬆針都用來泡酒,可能和養生有關。

釀酒專業戶通常會泡一部分,用草藥加入酒曲生成一部分,來形成多種品格、風味,便於售賣。所以,要根據不同植物的情況來做花果酒,當然也取決於個人喜好,包括工藝的選擇。

三聯生活周刊:為什麼唐代的酒令會興盛呢?我看你說那時候酒風大盛,佐觴活動也開始增加,這和當時的社會生活有關係?

王賽時:

人的閑情逸致需要漫長時間的積累,需要文化達到極盛,人的智慧巧創也達到極盛,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也逐漸提升,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也追求精神享受,因此才會出現酒令。魏晉時代就有酒令,但是在動亂時期,流行範圍很窄。唐代喝酒不僅要有酒令,還要有歌舞美女。這種酒文化在唐朝達到頂峰,以後再也沒有那麼興盛,社會整體水平達不到了。

三聯生活周刊:唐、宋時期皇家似乎都設有自己專門的釀酒機構?這對酒的發展有什麼好處?

王賽時:

唐朝建立之初,長安城內酒設置了良醞署,有專職酒務的官員負責,為朝廷釀酒。良醞署生產的禦酒專供皇族飲用,春暴、秋清、酴醾、桑落、凝露漿、桂花醑都是唐代禦用酒的不同品種。禦用酒同時也用於皇家宴會喝賞賜大臣,唐朝官員出席皇帝舉辦的宴會,常常可以喝到這種高品質酒。為此感恩賦詩的人很多,比如“禦酒瑤觴落,仙壇竹徑深”、“聖酒一沾何以報,唯欣頌德奉時康”。

此外唐代還有地方貢酒,分兩種,一種是從當地直接進貢,比如當時成都的劍南酒,也叫“春”酒,名氣很大,皇帝就每年下令進貢。還有一種是派當地酒匠到京師皇家酒坊間直接釀造。比如湖北的郢州酒。

北宋定都開封後,在京城中設置光祿寺,負責皇家及國事用酒。光祿寺內酒坊生產的專門供皇帝飲用的酒,叫作“禦酒”,其酒壇要用黃綢封蓋,所以又叫作“黃封酒”。宋朝皇帝經常將黃封酒賜予臣下,以示嘉獎。蘇軾在《杜介送魚》中就提到賞賜黃封酒:“新年已賜黃封酒,舊誌仍分頳尾魚。”宋室南渡之後,給禦用酒起名為“薔薇露”,僅供皇室飲用。所以供應數量最少,最神秘。

這都和當時皇室的供應製度有關係,本身皇室就在享用上極為精細,在酒上超過一般人也說不上有多奇怪。但是這種供應方式對民間釀酒的促進不大,因為兩個係統彼此不兼容。

三聯生活周刊:很多人反複提到唐宋時期就已經有蒸餾酒了,包括“燒酒”這個詞,確實唐就出現了。我看你的研究裏說,蒸餾酒是元朝才從中亞那邊傳入的,很多專家和您的看法也一致,請介紹一二。這時候的“燒酒”究竟是什麼?

王賽時:

漢朝中國就有蒸餾器,有人認為這些蒸餾器是用來蒸餾酒的,這是一種誤解。中國確實很早已經有蒸餾技術了,但人們並沒有把蒸餾技術用到釀酒上,漢朝的蒸餾器是煉丹用的,唐、宋、金時期的蒸餾器是蒸餾花露的。而且漢代的那個蒸餾器皿就像我們今天喝茶用的公道杯那麼小,釀出的少量的高度酒夠誰喝呢?

唐、宋人使用蒸酒法,或者說火迫法用來給酒加熱以便於滅菌防腐,長期存放,是以蒸汽為媒介,采用隔水蒸煮的形式。古代詩文中出現的“蒸酒”指的就是對酒的加熱,如“臘甕蒸醅滿滿香”。明朝人王鼇在《姑蘇誌》中對宋代的“蒸酒”有過解釋:“宋有木蘭堂、洞庭春,今其法不傳。……蒸過封泥為煮酒,可以經歲。”有的學者認為宋代的蒸酒就是蒸餾酒,實屬誤解。宋都沒有蒸餾酒,何況唐?

燒酒是把酒加熱的技能,與今天的燒酒不是一回事。比如劍南酒的“燒春”,是一種土酒,因為當時受到皇帝青睞,就選為貢酒,但是運到長安城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燒”,就是低溫加熱。

三聯生活周刊:為什麼要加熱,是為了讓它更穩定嗎?

王賽時:

南北朝以前,酒類不易存放,經常出現酸敗現象,唐代人就學會了給酒進行加熱處理來保持酒質的穩定。

唐代給酒加熱有高溫加熱和低溫加熱兩種途徑。高溫加熱就是高溫反複煮沸,俗稱“煮酒”,但是高溫煮酒破壞了米酒的口味。於是唐代人又采取低溫加熱處理的方法,類似於今天的牛奶行業中用到的巴氏滅菌法,講究緩慢加熱到60攝氏度左右、並且保持一段時間的低溫加熱,在這種情況下,酒質不變而細菌全滅,便於長時間保存。這種技術中國古代稱為“燒酒”法,將經過燒法加熱處理的酒為“燒酒”。

宋代人采取了“火迫”法對酒進行加熱處理,與唐代的“燒酒”法相仿,比唐代的燒酒法更為老到。宋人將這種火迫酒仍稱之為“燒酒”,所以唐宋兩代燒酒都是指低溫加熱處理的酒,並不是今天人們俗稱為燒酒的蒸餾酒。

清《麻姑獻壽圖》。表現麻姑用靈芝釀酒向王母祝壽的情景宋元:黃酒的定型和燒酒的問世

我們現在所喝的黃酒,在這段時期完成了曆史性飛躍,進入了完美階段。宋時代,黃酒完成了使命,開始走向成熟,酒風酒俗更加隆重;而元時代,蒸餾酒出現,中國的酒世界更加豐富,且影響到今天的格局。

三聯生活周刊:宋代時候,釀酒技術是否有更大提升呢?我看很多書上會記載宋人的酒肆、酒風,似乎這也是個縱酒時代。

王賽時:

宋代的發酵酒酒液變清,酒精度增高,所以,宋人釀出的優質酒已經初步完成了從米酒向黃酒的過渡。釀酒技術經曆有宋一代360多年的演變,最終使黃酒基本定型,宋末黃酒就成為主流產品了。雖然各地還有綠色酒和白色酒,但已經少之又少了。到元代就幾乎看不到綠色酒了,偶然看到一點白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