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大智庫影響中國改革(2 / 3)

那並不是適合談論改革的兩年,中國國內麵臨著關於姓資姓社的討論。

在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的1992年,那些曾經聚集一堂又“流落”海外的年輕人發覺風頭變了。同年,年近不惑的林毅夫獲得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孫冶方經濟學獎”。

1993年,林毅夫、易綱和張維迎分別從北京、美國和英國來到海南,參加一個經濟學研討會。當時有10萬人湧入海南,開始自己的淘金夢和創業夢。

在那場研討會上,他們三人決定創辦一個獨立於政府,專門吸收歸國學者進行研究和教學的機構。

這個想法已經在林毅夫心中醞釀了很久,隻差臨門一腳。林毅夫、易綱和張維迎給這家機構取名“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消息迅速在國內外的中國經濟學者中傳開了。

1993年12月23日,在北大的一間電教教室裏召開了第一次籌備會,開會場地、旅館等,都是林毅夫一手操辦的。

朗潤園裏的年輕人

北京各個研究機構都來了人,尤其是經濟領域的研究機構。那些名字至今耳熟能詳,吳樹青、樊綱、茅於軾、杜鷹、梁柱、陳錫文、鄧正來、盧邁、錢穎一、周其仁、宋國青……

“按照現在的說法,陣容很強大。”如今的國發院教授張帆回憶。

“在那個年代,一批有過留學背景的經濟學者,建立一個研究機構,這是一個大膽的行為。”姚洋後來告訴《博客天下》,“但時任北大校長的吳樹青當場拍板簽字。”

1995年12月留美學者周其仁、宋國青,留英學者盧鋒加入。

國發院院慶之前的一天,如今有“經濟學界梁朝偉”之稱的姚洋前往探望吳樹青,並為他送去慶典的請柬。他問起吳樹青,作為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學者,他如何下定決心,要促成一群搞西方經濟學的學者湊到一起。

“我們搞西方經濟學不成氣候,老是我們這些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人在做,這樣不行,太封閉了,我們需要一些新鮮空氣。”姚洋回憶當天吳樹青的說法。

“要不就留洋了,要不就下海了,在陸地上(做學術)的不多了。”21年前那場籌備會的參與者王小強如此形容80年代那批改革派學者在90年代的情況,而如何將經濟學者吸引到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是他們探討最多的話題。

“我跟蔡昉走路的時候在說,跟張維迎也談論過,當時(中國)遍地都是課題,沒有人能做,沒有人能拿西方人能懂的語言把它給表達出來。”張帆認為這是吸引那些學者加入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最大原因。

在某種程度上,這個機構繼承了80年代如火如荼的經濟改革研究機構的衣缽。相似的訴求,促使曾經的“九號院”年輕人和留美經濟學會的人逐漸走到一起。

1994年8月17日

北京大學第347次校長辦公會研究決定:撤消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籌委會,成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明確中心為實體機構。同時任命林毅夫為中心主任,易綱、海聞為中心副主任。

姚洋舉了黃益平的例子。他當時決定辭去花旗大中華區的首席經濟學家,回到國內工作。他有很多選擇,後來選擇國發院,很大的關係就是他在發展所幹過。而易綱、海聞、陳平等人,都曾是中國留美經濟學會的會長。

作為創始人之一,易綱在籌備會上說:“我們很幸運,看見雞蛋孵出小雞”。

1994年8月初,北大勺園5號樓的106房間,林毅夫帶著濃重的閩南口音,說了很多話,在場的每個人都被這個看起來文質彬彬的學者感染。“21世紀很可能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將要迎來中國經濟學在世界上人才輩出(時代)的到來”。林毅夫說。

同年8月17日,北京大學第346次校長辦公會議經研究決定,成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林毅夫任中心主任,易綱和海聞任中心副主任,他們三人和張維迎、張帆、餘明德一起被稱為創院“六君子”。

這批經濟學者經曆了多數創業者經曆過的艱辛。張帆於當年8月底加入。他也是中國留美經濟學會的會員。

1993年夏天,他隨團訪問台灣,團長是易綱,來自留英經濟學會的張維迎也在。張帆聽說了要成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事,便決心加入。

張帆回憶剛加入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情形:“第一天,餘明德給了我一輛特別破的自行車,我們一起騎著自行車就去打掃衛生了。”

現任國發院院長助理邢惠清在文章中回憶:“創業的過程挺難的,每件事情都要從零做起。CCER(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簡稱)的第一部電話號碼是2501474。在1994年裝電話是件很大的事,為了再申請到兩部直撥電話,易綱老師帶著我在(北大)電話室磨了一個多小時。我們說,1474(要死去死)不好聽,能否給換一個號,電話部的張主任大大方方地告訴我們:怕什麼?整個北大都是250。”

1997年12月

留美學者陳平、汪丁丁加入。

不隻是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當時整個北大的辦公條件都很差。對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元老們”來說,最實惠的好處是解決了住房。當時北大正在按工齡分配房子,學校的這項特批還讓管房子的北大房產部不太滿意。

改革參與者1994年8月下旬

林毅夫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來北大工作,易綱、海聞、張維迎、張帆、餘 明德回國到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工作。

“隻有北大能容忍我們,在別的地方想這麼做,阻力會很大。”

“我們做的這些事,基本跟林老師(林毅夫)之前要成立KDI這個構思是一致的—(要有)紮實的學術研究,但同時培養人才,還(要)對現在的世界有影響。”姚洋如此總結這20年來國發院的發展。如今他已是國發院的第三任院長,前兩任院長分別是林毅夫和周其仁。

國發院在中國改革進程中的第一次亮相源於一場論戰。1995年6月,林毅夫與張維迎就國企改革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

1996年7月

留美學者胡大源、趙耀輝、姚洋加入。

這兩位經濟學界帶頭人的觀點截然不同。“雙方的分歧在於產權,簡而言之,林毅夫認為產權無礙國有企業改革,張維迎則始終堅持不改產權,國有企業根本沒有出路。”《跌宕人生路》一書記述,“這場‘內戰’,讓整個中國經濟學界第一次領略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這個新銳思想學術群體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