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後,想到自己現在自身難保以及養女將來的發展,經過深思熟慮,蔣全發忍痛割愛,答應了小娟生身父母的請求。經過多次溝通勸說,在小娟表示也願意回到親生父母身邊的前提下,2011年8月的一天,雙方在懷遠縣雙橋集鎮司法所的主持協調下,簽訂了一份協議書。協議約定:蔣全發自願把養女送還許霞娣,為報答養育之恩,許霞娣一次性支付10萬元作為經濟補償。協議還約定,如果小娟願意,可回養父家探望,養父蔣全發在征得小娟親生父母的同意下,也可去上海看望小娟。
小娟走的前一天傍晚,蔣全發心似冰凍,淚眼朦朧。小娟也摟著弟弟妹妹淚雨滂沱:“你們兩個聽好,姐姐不在家,你們出去玩別跑遠了,奶奶腿不好使,別讓她著急……”“爸爸,你再抱抱我吧,晚上千萬別再多喝酒了!”此情此景令王培傑夫妻和送行的鄉親們唏噓動容,夫妻倆不忍看這一幕,悄悄把頭轉開了。車子漸漸駛出村口,蔣全發依稀看見小娟的小手仍在塵霾中使勁揮個不停,他心如刀絞……
貴族生活“水土不服”
將小娟帶回上海自家那幢價值一千多萬元的別墅之後,許霞娣給女兒布置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間,穿的用的睡的全是名牌。為了給女兒換個心情,東方明珠塔、懸磁浮列車、世博會中國館等上海名勝都留下了母女倆的身影。自覺虧欠女兒的許霞娣發誓要用百倍的母愛補償女兒。聽著女兒一聲聲呼喚久違的“媽媽”,許霞娣仿佛一次次聆聽到天下最美妙的天籟之音,受用至極,心裏樂開了花。
而此時,遠在千裏之外的懷遠,每當蔣全發勞累了一天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一雙兒女不停地問他姐姐啥時回家時,再瞅見堂屋裏貼滿的小娟與妹妹所得的獎狀,一切都讓他欲哭無淚。
而小娟來到上海之後,盡管生活條件優越,可麵對陌生的環境,小娟對這公主般的生活還是“水土不服”。13歲的孩子正是人生價值觀與人格初步形成的起始階段,生活環境突變產生的巨大差異對她的心理適應能力無疑是個巨大的考驗。13年來一直和養父形影不離,突然麵對陌生的親生父母,小娟怎麼也無法親近起來。
因為非常思念弟弟妹妹,懷念老家自在天真的玩伴們,於是小娟便常用媽媽買的手機背著他們給養父蔣全發打電話傾訴思念:“爸爸,上海的家雖然寬敞,可我很孤單,隻能窩在房子裏躺在床上對著天花板想心事,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而在老家,我和弟弟妹妹們可以開心地玩耍,在田野中呼吸著新鮮空氣,無憂無慮地嬉戲。我不想在這裏待了,你接我回來吧,求求你了爸爸!”說著說著,小娟抽泣起來。顯然,13歲的小娟還保持著農村女孩純樸的天性,上誨的繁華及豪華的家庭設施還不足以吸引她。對她來說,隻有農村那個貧窮家庭濃濃的親情能使她快樂。
人在上海心在懷遠,丟了13年突然一下子回到父母身邊的種種不適應,許霞娣能理解女兒的心情。為此,她處處想辦法甚至找心理醫生谘詢對策,醫生告訴她:隻要堅持不要和養父來往,時間會衝淡一切。看到女兒整天還是心緒不定,許霞娣心想也許隻有學習可以分散衝淡她的念想。於是許霞娣聯係了一所高檔寄宿製貴族學校,僅一年學費就交了5萬多元。貴族學校的學生多來自豪門望族,而一直在農村苦水裏泡大的小娟因和同學們沒有共同語言而顯得落單不合群。進學校不到一個月,班主任告訴許霞娣,小娟上課思想不集中,課餘經常與陌生人通電話。許霞娣一怒之下沒收了小娟的手機,不想她又借同學的手機偷偷給養父發短信。
辭別豪門重返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