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養女緣何逃離豪門生母懷抱
人生視界
作者:怡然
這是個真實的現實版童話:13年前,親生父母迫於生計無奈將她送養別人;13年後,飛黃騰達億萬身家的父母帶著愧疚,給付了養父10萬元撫養費將她帶到大都市,享受公主般的生活,接受貴族式的教育,而在移民加拿大即將成功時,憂鬱糾結的小女孩卻選擇了逃離億萬生母的懷抱。生親不如養親,小姑娘的選擇隻緣於她需要的快樂其實很簡單:她喜歡帶著弟妹,在空曠的田野裏像蜻蜓一樣自由自在地飛舞、呼吸。
養女支撐破敗的家
1999年9月,家住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雙橋集鎮的蔣全發夫婦由於結婚一年多沒能生育孩子,於是就從鄰村一戶王姓人家抱養了當年8月13日出生的小娟。小娟的父親王培傑和妻子許霞娣已經有了兩個孩子,夫妻長年在上海打工,實在沒能力再撫養這個女孩,萬般無奈之下隻得將小女兒送人。聰明健康、活潑可愛的小娟來到蔣家,瞬間衝淡了這個家庭的陰影。
無心插柳柳成蔭。就在抱養小娟一年多後,蔣全發的妻子生了個女兒,雖然有了親骨肉,可蔣全發一直視小娟為己出。小娟非常愛吃魚,農閑之餘夏天不管多累,他總要去野外池塘撒幾網捉幾條魚給小娟補身子。即便在白雪皚皚的隆冬,蔣全發也常冒著嚴寒去村外池塘摸來魚蝦做成湯給小娟喝。每次上集鎮賣完農產品,蔣全發總不忘買條鯽魚回來紅燒給小娟打牙祭。蔣全發對小娟寵愛有加,每當她和妹妹吵架,蔣全發總是大聲嗬斥小女兒。醇濃的父愛自小深深烙印在小娟稚嫩的生命裏,童年的幸福中寫滿了父親的無私大愛,讓小娟根本沒感覺到自己是個抱養的小孩。
小娟更清晰地記得,她6歲生日那天是騎在爸爸脖子上過的。那天,她穿著爸爸賣了幾袋小麥才買回的100多元錢的淡綠色連衣裙,騎在爸爸的脖子上雙手抱著他的腦袋,享受著平生第一次俯視人生的快樂。
2007年,蔣全發的妻子再次懷孕,他們的小兒子來到人間。然而幸福並沒停留多久,美好的生活剛露出笑臉,蔣家人卻突然跌進冰窖。2008年蔣全發的父親去世。2009年一個夏天,蔣全發的妻子在地裏幹農活,狂風暴雨中不幸被雷電擊中撒手人寰,留下蔣全發和孤苦伶仃的三個孩子及年邁的婆婆。中年喪妻,其痛徹骨,哭幹了眼淚後,蔣全發開始接受眼前嚴峻的現實:三個孩子嗷嗷待哺,改變命運隻有依靠自己的雙手,自己不出力掙錢,三個孩子就得餓死!
從此,蔣全發就靠種田和在縣城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維持著這個風雨飄搖的家。窮人家的孩子早理事,看到爸爸如此艱辛,小娟仿佛也一夜間長大。在雙橋集鎮中心小學讀書的她,學習刻苦,經常拿回獎狀安慰爸爸,每天一放學就生火、做飯、洗衣,幫助奶奶帶弟弟。一個文靜、內向、柔弱的農家小女孩,用與自己年齡不相稱的堅強與爸爸風雨同舟,支撐著這個瀕臨破敗的家庭。
此時,蔣家家境的頹衰,也傳到了遠在上海的許霞娣耳中。與蔣家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時過境遷的許霞娣與丈夫在大上海通過多年打拚,靠賣建材發家,如今已擁有數家工廠,身家過億。一雙子女也移民到了國外,接受著良好的教育。許霞娣和丈夫多次打電話,托中間人傳遞想要回孩子的意願,但始終未能如願。這時的小娟已同蔣家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不僅蔣全發舍不得,即便他一次次向女兒坦白了身世後,小娟也一個勁兒說爸爸在騙她,壓根兒不願意去上海那個遙遠陌生的地方。一次次的索女失敗,許霞娣沒有失望,反而加劇了她想要回女兒小娟的決心和信心。在她看來,如果不將女兒帶到上海,讓她繼續在蔣家承受與其年齡不相稱的生活壓力,不僅無法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蔣全發照顧三個孩子顯然力不從心,會對其放任不管,難以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行。這麼多年過去了,女兒現在過得究竟如何?見麵,一定要見麵!那個最美麗的期待就像一朵花一樣在許霞娣的心中不分晝夜地肆意瘋長,化作一種激情澎湃的責任和力量敦促她尋找機會成行!
2011年7月的一天,王培傑和妻子許霞娣經過長途跋涉,帶著豐厚的禮物開車來到了蔣全發的家。一見麵,許霞娣就說:“蔣大哥,非常感謝您13年的養育,讓小娟回上海吧,畢竟那裏的條件優越,對孩子的前途好。從今以後,咱們就是至親,以後生活上有啥困難盡管開口。”蔣全發沒有立即答應許霞娣的請求,“看看孩子自己的意願吧,我無所謂,畢竟你們那裏條件好。”放假在家的小娟突然看到親生父母造訪,當蔣爸爸的話真的成了眼前的事實,遭遇了這樣的身世巨變,小娟的情緒受到很大衝擊,以淚洗麵,用沉默麵對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