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了拍攝中的各種磨難之後,如何開篇又成了陳紅眾多“操心事兒”中最棘手的一件。開篇要具有震撼力,足夠吸引人的眼球,要絕對具有紀錄片的潛在價值。深夜裏,陳紅抱著個大地球儀轉來轉去。忽然,北極定格在她的視線中。那裏冰川資源豐富,一旦冰川融化,地球上的通航將被改寫。開片就從北極冰川下海底發生的俄羅斯科學家鈦合金國旗事件進入!後來片子播出後的反饋證明,這一開片視角的發現與確立,為《走向海洋》通片的立意奠定了的戰略高度。
莊嚴轉身,海軍女大校燦爛如花
拍攝《走向海洋》這部紀錄片,陳紅走訪了英國、美國、葡萄牙、日本等國家。這些國家的海洋理念給陳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方強國都是從海上強大的,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島嶼國家,他們很注重海上的強大。特別是日本,他們的小學教科書中寫道:‘我們沒有陸地,沒有資源,但是我們有海洋、陽光和空氣,這就是我們國家最大的資源和領土。’”
說起國人的海洋意識,陳紅話語變得凝重:“中國是一個有廣袤陸地領土的國家,人們的陸路觀念根深蒂固,海洋意識很淡薄,缺少海洋危機感,這對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非常不利,很多海上通道直接關係到我們國家能源的發展和使用,特別是馬六甲海峽海上通道的物資及能源極其豐富,一旦馬六甲海峽出現問題,西方國家不用一槍一炮,就能使我們的半壁江山處於癱瘓狀態。”
最讓陳紅心痛的是,就在拍片期間,她的父親——抗美援朝老戰士陳永才永遠地離開了。按照家鄉的風俗,她要為父親守孝7天,再擇日舉行葬禮入土為安,可當時劇組拍攝正緊,分分秒秒都需要陳紅,她隻好強忍悲痛,送別父親的第二天便趕回了拍攝現場。“我和爸爸的感情一直很好,而且我是個很戀父的人,父親的離開,讓我感覺一棵參天大樹倒了,我的人生找不到方向了,有一種萬念俱灰的感覺。”但如果因此一蹶不振,那就會對“大家”造成損失,她知道唯一能把自己從悲痛中拉出來的就是重新回到工作崗位。
陳紅說,她要感謝自己的丈夫和兒子。兒子達達今年已經9歲了,對於私生活她一直很低調,結婚生子都不敢亮相在公眾眼前。“拍攝這部紀錄片的過程也是我兒子的成長過程,他常常跟別人說,媽媽在拍攝《走向海洋》呢。”沒時間陪他,兒子也從不怪陳紅。“片子剛剛剪完,我拿回家給兒子看,他是最忠實的小觀眾,而且我也想,這部片子如果能讓一個孩子踏實看完45分鍾,說明還是不錯的,因為小孩子的注意力很難集中,沒想到,我兒子一下就連著看了3集。”
對於自己的轉型,陳紅形容,“《常回家看看》體現的是對小家的愛,《走向海洋》則是一種對大家的愛和責任。”如今已是海軍大校的陳紅說,有了兒子後,她的心態更趨於平和,也對人生多了一份思考。做紀錄片和做歌手,最大的不同是讓她有了一份淡定和從容!
責編/畢春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微博網址: http://weibo.com/bch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