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激情陳紅:踏浪放歌的“海上冒險家”(2 / 3)

一年後,他們可愛的兒子出生了。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庭,陳紅無論買菜做飯還是接送兒子上幼兒園,都是親力親為,儼然一個賢妻良母。孩子是陳紅一手帶大的,她說這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除了工作,她的時間都給了孩子和家人。“小家夥一定要和父母在一起,和老人在一起的孩子長大會有一種缺失。”

轉行做紀錄片,5年漂泊海上

一晃幾年過去了,當年和陳紅一起走紅的幾個歌手漸漸成為國內歌壇的頂梁柱,而陳紅為了更好地照顧家人,婉拒了所有演出邀請,將大部分時間都留給了家庭。雖然陳紅從未提過想要複出,但郭瑋明白妻子對事業成功的渴望。2007年,待兒子有一定獨立能力後,陳紅也有了自己的安排,她從海政歌舞團調到海政電視藝術中心,擔任總編導和副主任的職務,她決定轉行去做紀錄片。

從歌手到紀錄片製片人,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對於這個全新的領域,陳紅決心全力一搏。對此,丈夫表示理解:他知道當年陳紅為了愛情從事業巔峰隱退,現在孩子也大了,是該放手讓妻子搏一搏了。有了家庭做強大後盾,陳紅幹勁十足,申報選題、組織人手、研究籌備、撰寫腳本,她一樣一樣地學,常常通宵工作。

陳紅記得中國紀錄片學會會長劉效禮跟她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紀錄片,就等於一個家庭沒有相冊,拍紀錄片的人必須要忍住清貧,耐住寂寞,去追求你心中的信念,記錄國家的曆史,展望未來,讓曆史告訴未來。”

陳紅正式上任後心氣兒挺高,一度對選題非常挑剔,“搞前人沒搞過的題材,搞前人沒搞過的風格,最重要的是要搞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意義的大片子”成為陳紅主攻的方向,最後她決定拍攝大型海洋文化紀錄片《走向海洋》。

於是,陳紅多方奔走,到處為紀錄片“化緣”籌集資金,最終該片由國家海洋局、海軍政治部聯合攝製,還說服了中石油和中海油參與協拍,海政電視藝術中心與三多堂科技共同製作。

《走向海洋》從拍攝到後期製作完成,共用了5年時間。其間陳紅一頭紮在劇組沒日沒夜地當起總指揮,劇組幾乎走遍了大半個中國、18000公裏的海岸線,以及海外近10個國家,拍攝了大量的素材,作業過程異常艱辛。為拍攝海南某鑽井工作情況,攝像師頂著烈日,背上被暴曬起層層白皮;一次攝製組被誤當作“走私船”,海警的槍口直接頂到了陳紅的背上;克服重重阻力,收錄了中國海軍首批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歸來的真實鏡頭。當時有一個妻子帶著自己的孩子去迎接在海上執行護航任務半年多的丈夫歸來,孩子長大了,爸爸都差點不敢認了,這讓陳紅非常感動……

西沙、南沙和曾母暗沙等海域是最艱苦的地方。陳紅說在海上拍攝遭遇台風是家常便飯,“曾母暗沙的拍攝是在科考船上完成的,還動用了直升機,為了達到拍攝效果,隻能把人連同攝像機伸出窗外去拍攝。在南沙時因風浪太大,我們很難靠近島礁,不得不在小船上進行拍攝,當時船身晃動得厲害,每拍一個鏡頭都十分艱難。”

在西沙拍攝時還遭遇了“土台風”,它是一種突發、不在預測之內的台風,當時有10級,而乘坐的補給艦隻能抗7級台風。“我們在海裏顛簸了兩個多小時,甚至想到了寫遺書。我住的房間都是機器設備,我看著懸窗上的海水不斷地拍打進來,直到從門和懸窗上傾倒進來,第一個念頭就是撲向那些設備,把攝像機抱在我的懷裏。我背對著門和窗,讓海水打在我的背上,保護那些器材,不讓它們被打濕。有時船身晃得厲害,幾乎都要翻船了,難受得有種五髒六腑都要吐出來的感覺,對人的精神和意誌是極大的考驗。當時我想到的是我們的戰士正用頑強的意誌力甚至是生命在捍衛祖國的藍色領土,此刻我的使命則是捍衛那些珍貴的視頻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