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絡謠言傳播與管理看日本社會
打開眼界
作者:王梓安
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日本大地震,刷新了日本本國地震觀測史的震級記錄,震級高達九級。伴隨巨大地震的發生,海嘯、火災等次生災害接踵而至,使受災麵積和人群也達到驚人程度。不僅如此,此次地震還使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福島核電站發電機組受損,並於地震翌日引發氫氣爆炸,導致附近空氣放射性物質濃度急劇攀升,日本政府隨即對福島縣居民發出緊急避難指示。雖然日本作為一個地震多發的島國聞名於世界,日本國民更是長期積累了應對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經驗,但是幾乎所有日本國民對於這樣一場規模空前且破壞力度極大的自然災害,仍顯得措手不及。
地震的影響遠遠沒有結束,目前關於地震的各種相關信息的傳播,失蹤和死亡人員的身份確認,災後重建,核電站的輻射處理和避難等難題仍然擺在日本政府和國民眼前。而這當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毫無疑問還是信息的及時公開和傳播,失去了信息的公開,災害的應對也就無從下手。近年來日本網絡社會高速發展,使得信息傳播的途徑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同時也帶來許多需要探討的新課題。網絡傳播喜憂參半
地震後造成的通信一時中斷以及電力供應不足等問題,雖然嚴重製約了震後信息的傳播,但隨著複原工作緊羅密鼓的進行,加之報紙、電視媒介的傳播,使得災區人民的聲音能夠迅速傳遍日本全國。網絡的傳播更是在地震後異軍突起,承擔了巨大的作用。據統計截至2010年6月,日本的網民數量已經占全國人口的78.2%,達到9910萬人。網民的人口占有率僅次於英國(82.5%)、韓國(81.1%)、德國(79.1%)排名第四位,超過美國(76.3%)。眾多網民通過網絡發布和了解各種震後相關信息,並且迅速在網絡上傳開。相比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這次地震中網絡成為了人們更熱衷探討的話題。因為網絡的特性使信息更加快速傳播的同時,也給日本政府和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NRI)於2011年3月29日發表了以日本關東20歲-59歲居民為對象,所做的東日本大地震相關信息媒體接觸動向調查結果。調查共回收3224份有效回答。結果顯示,地震後居民最關注的信息源除了以往優勢一直明顯的電視以外,微博和社交網絡也獲得了不少人支持。其中,日本公共電視台(NHK)和民間電視台以80.5%和56.9%位居前兩位,第三、四位是大型門戶網站(43.2%)和報紙(36.3%)。微博和社交網絡以18.3%首次位居第七位,也證明了自身的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在地震關聯信息源公信力提升度的調查中,日本公共電視台(NHK)以28.8%位列第一,社交網絡以13.4%上升到第三。但是在公信力下降度的信息源調查中,社交網絡媒體還是以9%排名第三。調查者主要認為雖然網絡社交媒體帶來諸多方便,但卻極大增加了接觸謠言或虛假信息的可能性。
從結果不難看出,網絡媒體在震災信息傳播中扮演矛盾角色。一方麵,這次大地震中,微博和臉譜網等社交網絡媒體在信息傳播上確實發揮了很大作用,具體來說,比如對核電技術有較深研究的東京大學早野龍五教授把自己對福島核電站冷靜且科學的分析通過微博進行發布。日本原子力學會也通過專門網站向普通大眾介紹核電相關專業術語和知識,以便大眾及時理解媒體所傳達的信息。大型搜索引擎穀歌網和雅虎日本門戶網站也開設了震災信息專門網頁,雅虎等網站還與日本的通信公司聯手設立震災留言揭示板,方便手機用戶即時通過網絡查詢和留下信息。但是,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網絡媒體如同硬幣一樣具備兩麵性,並且在某些時候“危險”的一麵會更顯突出。麵對此次空前災難,日本網絡也成為了謠言和假信息的集散地。由於網絡具備任何人發信的可能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助長了這種勢頭。地震後日本政府雖然頻繁召開新聞發布會向人民通報事故處理進展,但網絡上彌漫著各種來源不明的信息,大部分信息還直接與人的安全息息相關。處理和應對網絡謠言,穩定災民心理,也是日本社會每天需要麵對的棘手問題。網絡謠言的傳播本身並不可怕,但麵對這樣一種信息的傳播方式,通過對日本政府、媒體和國民應對方式的考察,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有益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