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關係融資
通常情況下,正規的融資渠道擁有龐大的組織結構和龐大的智囊團體,因此他們應用一些標準的、客觀的標準對借款者進行衡量,故大中型企業相對於較小企業擁有借款優勢。而非正規的融資渠道,不會采取標準化的貸款合約,轉而收集一些容易得到的區域性的或社區特性的指標,通過與相對較小的企業進行長期、密切的合作來獲得這些指標和信息,故而小企業相對於較大中型的企業有借款優勢。因此,非正規金融渠道也就作為小企業的貸款者應運而生。
三、非正規金融的存在的綜合原因
從複雜係統的角度來看待非正規金融的問題,可以從綜合的角度得到很好的洞見。非正規金融的形成原因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源自於金融抑製;二、源自於不完全信息的基礎。從關係融資、信貸配給、“信譽”缺失等方麵作為切入點的原因分析,基本都是在不完全信息的基礎之上完成的。
正確看待非正規金融存在的現象,應該從曆史的角度把它看做是組織結構與係統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非正規金融能夠動態地適應環境的變化,即使這些變化是無規律的。研究就很好地應證了這一設想:政府為消除非正規金融的努力是徒勞的。非正規金融是從一般的融資結構中演化出來的另一種較為高級的融資市場的組織形式,而其形成過程是非線性的,也是不可控的。
非正規金融這種市場組織的形式、特點、大小,不但由人口規模,而且由這個市場中有效借貸水平決定。而借貸水平決定於生產力,生產力又依賴於分工的水平。這樣分工和市場結構內生著一種相互依賴的關係。非正規金融作為一個自組織結構,是個體內生的選擇的結果,而個體的選擇則是在分工與由此帶來的交易費用上展開的。因此非正規金融這樣的組織在複雜係統的角度下,是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費用的動機存在的。
四、總結
研究結論證實了非正規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同時也指出了主流社會長期以來對非正規金融的偏見和不公平待遇。應該正視非正規金融的積極作用,加強對其的規範與引導,而非一味的禁止。複雜係統理論作為研究的視角,可從綜合的角度對非正規金融現象得到很好的洞見。
參考文獻
[1]郭梅亮,徐璋勇.分工演進、交易效率與中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變遷[J]. 製度經濟學研究,2010(7).
[2]林毅夫,孫希芳.信息、非正規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J]. 經濟研究,2005(7).
[3]史晉川,葉敏.製度扭曲環境中的金融安排:溫州案例[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1).
作者簡介:徐益言(1987-),男,四川成都人,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經濟學。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