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正規金融成因的經濟學分析(1 / 2)

非正規金融成因的經濟學分析

金融論壇

作者:徐益言

【摘要】非正規金融以各種形式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廣泛存在。本文對國內外在非正規金融部門研究方麵的工作進行了梳理,並整理出各種非正規金融形成的原因。最後,作者提出對於非正規金融存在原因的係統的理解。

【關鍵詞】金融成因 經濟學

一、前言

非正規金融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屬於普遍現象,而且非正規金融是這些地區企業創辦所需資金的主要來源。本文主要就非正規金融處於正規金融外而存在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並從一個更為綜合的視角,對非正規金融的存在原因,進行了經濟學分析。

二、非正規金融的存在的原因

(一)金融抑製

發展中國家為了以投資來推動國民經濟的增長,通常把銀行利率壓低到市場均衡以下的水平。並且把這些廉價的資金配置到政府優先扶植的部門,從而使得支持中小企業或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的資金變得相對稀缺。以上觀點類似於 McKinnon提出的金融抑製假說。但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社會經濟現象來看,金融抑製現象還有我國所特有的形式。為了實現漸進的經濟轉軌,為了保證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金融資源被國家控製並配給國有經濟。同時其他經濟部門(如民營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受到了來自正規金融係統的壓製,因此它們隻能依靠正規金融係統以外的融資渠道。非正規金融也由此應需而生。

(二)信息不對稱

Akerlof在其工作中,將信息不對稱的分析方法應用於信貸市場。對比於正規金融係統的對借款人的經濟和金融信息不僅缺乏,而且獲得的成本高昂;而通過資金供求雙方的人緣、地緣關係或其他商業關係發展起來的非正規金融卻擁有相對的信息優勢。這種現象即便是在金融體係高度發達的經濟體中也是存在的,因此也有學者通過實地研究發現在那些發達的經濟體中大多數小企業的重要資金來源依然很少依靠正規金融體係。林毅夫、孫希芳(2005)的工作表明一些當地的高利貸者通過對貸款者信息的充分了解,能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對稱問題,甚至可以依靠這種信息上的優勢索要較高的利率。

(三)信貸配給

由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使得信貸市場出現信貸配給現象。即使銀行已經達到了預期收益最大化,亦即其利率水平已經達到了使預期收益最大化,資金的需求仍然超過了供給。此時銀行就沒有任何動力使得供給與需求相等,從而產生了信貸配給的現象。這樣使得總存在一部分企業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得到貸款,即使這部分人可以接受比均衡利率水平更高的利率。

(四)“信譽”缺失

由於政府經濟政策的短期性和一次性,使得很多寄希望於政府扶植的經濟部門不能得到政府的長期幫助。甚至,政府經濟政策的變化會致使他們無法償還短期貸款,從而造成信譽的損壞。Diamond在他的工作中引入了“信譽”概念,即是說良好的還款記錄才可以使貸款者獲取更好的信譽,從而實現信貸渠道的多樣化。而政府的工作往往沒有給特定需要借款的群體提供一個得到良好還款記錄的機會。拉美國家金融體係的改革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發展中國家由於中小企業的“信譽”缺失,致使他們失去了信貸渠道多樣化的機會,他們隻能依賴於非正規金融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