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星空的《光環》(1 / 2)

星空的《光環》

30+

360度的球形環幕下,觀眾們正欣賞一出15分鍾的表演。一幅高達60英尺的巨幕前,鏡頭裏出現了令人震撼、熟悉又似乎有點陌生的場景,從星空變化成為了森林、湖泊,沒有人類,沒有生命,仿佛一個孤獨的星球正帶你進行一次寂寞的旅行,鏡頭裏閃回的隻有黑白灰三種色調。

這場演出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綜合使用了攝像、CGI動畫、激光掃描、投影映射和3D全息投影,創造了一個身臨其境、把觀眾包裹在其中的浩瀚宇宙。因為交叉使用了各種媒體,所以穹宇的星座、孤獨的風景和搖搖欲墜的建築結構,都可以從360度的視角去觀察,你必須躺著、而不是坐著才能欣賞到它的全貌,展廳裏就這麼東倒西歪地躺著上百名觀眾。

你可以聽到觀眾席裏此起彼伏的詫異聲,因為“觀眾們就在太空的中心,宇宙的浩瀚無盡就展現在他們眼前”。有時你甚至以為自己處在銀河係,乃至外太空的其他星球。這是法國藝術家喬尼·勒梅西埃(Joanie Lemercier)和來自布裏斯托的英國藝術家詹姆斯·金斯伯格(James Ginzburg)的共同作品——《光環》(Nimbes)。而背景音樂來自一位貝斯手和一位打擊樂器表演藝術家,他們首先在柏林廢棄的發電廠廠房裏錄好音效,接著再進行後期合成。如果要描述你聽到的圖像和聲音,準確地說,它在講述“宇宙大爆炸”。

藝術家想通過這件作品來探究宇宙的起源——古希臘的一些哲學家認為無秩序的渾沌,創生出了有秩序的宇宙。伴隨宇宙演化的是人類的智慧,人類通過行動創造了“人類文明”,也創造了“自我的世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樣非線性的改造過程會對地球乃至對宇宙產生怎樣的影響?

數字光影藝術的魅力在於它區別於傳統,更加立體和現實,實現了想象世界的“可視化”和“虛擬造景”。為了讓這些視覺效果看起來更加逼真,勒梅西埃使用了6台便攜式的GoPro攝影機在世界各地密集采景,包括德國和法國的森林,美國亞利桑那和猶他州的沙漠,米蘭大教堂,他們甚至還爬到了印度尼西亞的兩座活火山——布羅摩火山、阿貢火山的頂部。由於人類隻有120度的觀察視角,所以他們遇到的挑戰之一便是如何在360度的視角中重新構建起這些景象,這不僅需要拿6台攝影機的圖像進行拚接,還需要考慮到如何讓觀眾建立視覺關注點,而不是迷失在泛泛的場景中。

在後期製作中,他們重新對這些圖像進行了3D建模,以便對於光線和陰影有更好的把握。對於那些表現複雜、細致地貌的場景,他們采取了機載雷達技術進行激光掃描,以便在後期進行複雜的合成和影像改造,帶來超越真實的觀感。此外,他們還使用照片掃描技術對於那些二維的圖像進行處理,讓那些過於線性的、刻板的幾何圖案,可以看起來富有生命力、較為柔和。

由於投射的屏幕是個球幕,因此拍攝和投影播放時采用的像素高達5600萬,在後期製作上也耗費了更長的時間。加之整個畫麵始終隻有黑白灰三個色調,一個意想不到的主要技術難題也隨之產生——由於球幕的關係,投影機的光線投射在上麵的光線被折射出去,讓畫麵中的黑色調都變成了灰色。為了讓黑白之間的對比重新恢複平衡,那些過於明亮的像素就必須得到控製,勒梅西埃不得不在視頻中重新加入噪點這樣的元素,降低局部投射時的亮度,增加磨砂感,防止光線折射的情況發生。最後,為了適應球幕放映的需要,勒梅西埃一共使用了三種三維特效,包括全景模式、三維魔方和魚眼,這三種特效的交叉使用,使得15分鍾的視頻處理在難度上顯得更高。

勒梅西埃生於1982年,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已經擁有不少有影響力的數字光影藝術作品。他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在母親的引導下接觸計算機繪畫和數字藝術,並且學習利用電腦創造幾何圖形、裝飾圖樣和極簡圖形。隨後,他又學習光線對物體進行重構,進而影響我們對物體的實際感知和判斷。2008年,他參與創造了ANTIVJ這個業界知名的視覺藝術品牌,並且在世界各地的藝術節上以數字投影的方式進行表演,並將作品與一些知名的建築外牆融為一體。2013年,他在紐約和巴黎兩地建起工作室,並在北京今日數字美術館、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展、聖丹斯電影節等場合嶄露頭角。這個數字夢幻世界的“追夢人”和我們分享了他眼中虛擬的真實世界。

記者:能否給我們介紹下什麼是數字光影藝術?

勒梅西埃:在視覺上,我們真正感知和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通過光線,沒有光線我們什麼也看不到,通過改變光線,我們就能改變對世界的感覺。我喜歡“錯視畫派”(trompe-l'oeil),通過投影和陰影,讓一個虛擬的物體,讓觀眾誤以為它的存在是真實的。以前的藝術家通過畫筆產生這種錯覺,而我通過計算機製造一個虛擬的真實世界,我的藝術夢想就是製作一些不再有現實和夢想區分的作品。通過新技術,我們越來越接近“真假不分”的極限,通過這些作品我也希望可以讓真實的世界,從一個增長為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