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驗證原則”是幫助我們化繁為簡的另外一條原則。這和設計思維相通。好的設計鼓勵假想驗證,以及頻繁和迅速的原型重建。經過多次反複以後,最開始的設計思路會發生很大改變,因為你的設計是隨著品牌、組織或理想的變化而發展的。以前,人們總是使用預設的、從個人角度出發的需求和解決辦法來解決矛盾,做決策時也做不到真正的換位思考,征求反饋意見時幾乎根本不進行快速原型構建。和可驗證原則對應的是“簡潔原則”。預設和迭代並不是要讓決策更加複雜和大型化,而是要簡潔和小型化。遵循“簡潔原則”的產品更吸引人,遵循“簡潔原則”的營銷同樣會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
讓心理學成為營銷必修課
大數據是對人們網絡行為的挖掘,它總結過去、量化未來;心理學是對人們網絡心理的預測,它解釋過去、預測未來。心理學不僅決定著人們在社交媒體和移動互聯網上的溝通和分享的行為,更深遠地影響他們與品牌互動的方式。?
心理學可以用來研究社交媒體和互聯網對人的認知、情感、意誌、行為、人格、一般能力、記憶能力、學習能力、社會適應性等心理特征的一般影響,也可以研究互聯網人格的形成機製與影響因素。更重要的是,心理學還可以幫我們撥開迷霧找到網絡群體行為的成因和機製。
冰桶挑戰為什麼能夠流行?Jennifer Aaker給出的答案是“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在經濟學中,漣漪效應用來說明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他的消費支出增大,也會帶動其他人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費能力的增加。在社會學中,“漣漪效應”被用來描述社會互動是如何間接影響情境變化的。在慈善活動中,漣漪效應用來解釋信息的擴散形式以及信息從一個社區傳遞到另一個社區最終逐漸擴大影響的過程。“漣漪效應”就是來描述類似於冰桶挑戰這類由眾多不起眼的行動催生出巨大社會變革的簡單思想。
在漣漪效應之外,冰桶挑戰背後的還有更多我們值得學習的心理學原理:
馬克·吐溫超限效應。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鍾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裏偷了2元錢。這種由於剌激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雅芳的“抗擊乳腺癌之旅”活動,百事可樂的“百事更新”宣傳活動,還有不少泛泛的呼籲,如“保護我們的地球”等,類似的例子不一而足。為什麼我們對這些活動沒有類似於冰桶挑戰的熱情呢?原因在於,品牌的鼓噪和宣傳附加給類似的活動太多不相關的東西,一方麵要展示品牌“關愛曆史”,另一方麵一定要“關注我們”才能參與,品牌過度宣傳帶來的超限效應已經讓我們感到無動於衷了。
社交媒體羊群效應。羊群效應本來是指受眾群體中的個體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為的對策傾向,但是在新媒體的語境下又有了新的含義:美國流行的東西在中國也會流行。從Gangnam Style到冰桶挑戰,從Go Pro到四軸飛行器,無論我們承認與否,美國是社交媒體和網絡文化的領頭羊。關注Facebook、Youtube、Instragram、Vine以及Twitter上的流行趨勢和熱點話題,可以讓我們的營銷理念領先一步。從內容到玩法一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