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矽穀進化論”係列之十二:鮮肉當道(2 / 2)

消費級應用的火爆也從根本上印證了互聯網技術的相對成熟,這使得“鮮肉”們更容易將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而隨之帶來的隱憂便是,“鮮肉”們對於基礎技術的投入熱情是否也在減少?更何況發生了群聚效應。

“鮮肉”也更喜歡在“鮮肉”的公司裏工作——“我更喜歡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同事一起工作,也喜歡在朋友們都在使用的產品公司工作,這樣讓我自己感覺很酷”。一項調查顯示,惠普工程師的平均年齡是39歲,而Facebook隻有26歲。而類似蘋果這樣保持了一定的創新能力的“老”公司,吸引20出頭工程師的,也不是薪水、機會等等,而是夠不夠“酷”。而實際上,“酷”往往是跟聰明的人、巨額資金和引人注目的產品共同澆灌出來的。

矽穀產生的偏好年輕人的傾向,使得人不禁提出這樣的問題:“在矽穀的人,是否計劃過自己的30歲?”實際上,矽穀偏好“鮮肉”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時至今日,這一趨勢日益明顯。新產業的發軔往往需要突破常規,具有破壞性。這也讓人們容易理解租車、社交應用為何更容易被年輕人發明,因為這類產品對應的需求顯然不是給四五十歲的父母們的。

年輕有年輕的優勢。曾有人把人生比喻成十二小時,將自己的實際年齡除以三便是對應的人生時間。當然,如果你活過了72歲,就有機會重新將自己的人生時間再轉一圈。科技使得人類的生活擺脫了蒙昧與窮苦,年老者要去山上等死的悲慘漸漸成為人們隻能在電影《山節考》裏回味的情節……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年輕同樣也可能成為社會問題的根源,太快的名利無法帶來心智成長,而這是他們用技術和聰明無法解答的人生難題。剛剛播完第一季的美劇《謎案追凶》(Murder in the First,直譯為一級謀殺),正是集中描繪了這樣一個問題——“鮮肉”年輕又多金,聰明卻狂躁,隻能作繭自縛地走進自己挖下的陷阱,短暫的人生成為矽穀天空劃過的流星。擅長思考人生的美劇編劇們,習慣用離奇的劇情表達著自己的擔憂。而一向比長篇小說還跌宕起伏的美劇也總是讓人們看到人性的複雜多麵。當然了,真實的生活從來比電視劇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