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矽穀進化論”係列之十二:鮮肉當道(1 / 2)

“矽穀進化論”係列之十二:鮮肉當道

觀察

作者:鄭悅

在這個夏天的尾巴,能與從矽穀傳來的“冰桶”挑戰相抗衡的就隻有各種“小鮮肉”的故事了。“小鮮肉”在國內被叫做90後創業者,他們的個性與行事風格成為創業故事的新元素。其產品既包括可以展現賣萌文化的“臉萌”,也有可以把米粉賣得很有法律氣質的“伏牛堂”等。而在矽穀,這些“小鮮肉”們被叫作“20-something”(20歲出頭)創業者。

今年春天,Facebook宣布就收購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廠商Oculus VR達成了最終協議。交易總額約為20億美元,這其中包括4億美元的現金,以及2.31億股Facebook普通股票。Oculus VR的創始人Palmer Luckey,這位出生於1992年的輟學“小鮮肉”,再度成就了矽穀傳奇,他成為矽穀億萬富翁俱樂部裏最新最小的成員,而他帶領的Oculus VR團隊僅有80人左右。沒錯,這正是矽穀故事的經典模式:二十幾歲成名,實現財務自由,急速的名利湧向每一塊“小鮮肉”。

類似的故事總在矽穀上演。美國《新共和新聞雜誌》(The New Republic)曾發布一篇題為《矽穀長期歧視年長者》(Lengthy exploration of ageism in Silicon Valley)的文章,認為風險投資者歧視對待年長企業家,創業公司也歧視年長的應聘者。投過Twitter、Foursquare等公司的矽穀頂尖風投家Fred Wilson也承認:“技術偏向更年輕的人。”

事實果真如此嗎?數據顯示,在創建10億美元規模的生意中,二十幾歲的創始人更常見。在《華爾街日報》的“10億美元俱樂部名單”當中,根據可公開查證的年齡數據(比如Linkedin上的資料),有數據可查的71%的人們當中,創立公司時的平均年齡是31歲。的確可以說,二十幾歲的企業家在最成功的企業家當中表現搶眼。而相比之下,2010年標準普爾指數500公司的CEO平均年齡是52.9歲。顯然VC更喜歡年輕人。

投資者也更願意投資“鮮肉”。原因之一是風投在尋求投資多樣性中的“彩票”機會,一筆小投資也許會帶來Facebook般的效應。與已經適應了自己看法的年長者相比,“鮮肉”們更能銳利地發現市場需求。當然了,還有一個客觀的原因是,二三十歲的創業者正處於人生初期,沒有家庭的負擔,相對約束較少。

不過,年輕化同樣給矽穀帶來了問題。“鮮肉”們顯然更容易在消費級的應用中想出更新更酷的點子。同樣由“鮮肉”製造的Snapchat“閱後即焚”應用也是一例。創始人埃文·托馬斯·斯皮格爾(Evan Thomas Spiegel)生於1990年,2011年創立Snapchat時隻有21歲。而這家今年年初拒絕了Facebook30億美元收購意向的創業公司,其應用的核心用戶同樣“鮮肉”——在18至25歲之間,而這恰恰是廣告主垂涎的一類人群。要知道,今年5月,用戶大約每天都會在該服務上查看10億條內容,分享7億條消息,遠高於去年10月的3.5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