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住城市的工業文脈(1 / 2)

“一個城市要有自己的年輪,年輪越豐富,這個城市就越有文化品位和底蘊,越值得驕傲和尊重,工業遺產宛如城市曆史積澱下來的‘年輪’,非今日建築師所能創造,卻構築了一個城市的特色和靈魂”。

“保護好不同發展階段有價值的工業遺產,給後人留下近現代工業化的曆史風貌與文化,留下相對完整的城市發展軌跡,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5月29日,在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產委員會成立大會上,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再次發出保護工業遺產的呼籲。

據2012年國際工業遺產委員會通過的《亞洲工業遺產台北宣言》定義,“工業遺產是一個國家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工業設施遺址、建築、機械等有形文化遺產,以及技術、流程、知識、技藝、生活文化等。”

新當選的工業遺產委員會會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劉伯英認為:“工業遺產作為近代城市發展的見證,與那些古代的宮殿、城池和寺廟一樣,成為承載人類曆史的重要媒介和人類曆史留下的文化景觀,是人類工業文明的見證。”

然而,本刊記者了解到,在國家實行產業結構的“退二進三”浪潮中,城市中的很多工業遺產麵臨被“推倒重來”的威脅,傳承先人創造的工業文明和延續城市的工業文脈迫在眉睫。

老工廠新生之道

在北京東四環慈雲寺橋以東700米處坐落著一個“萊錦園”,被四周林立的高樓大廈包圍著,從高處看儼然一個別致的小盆地,裏麵彙聚著170餘家文化創意企業和近萬名文化創意從業者,年產值超百億元。

若不是園區負責人介紹,前去參觀的各地工業遺產研究者和記者恐怕都難以想象,眼前的園區其實是由上世紀50年代建立的北京第二棉紡織廠蛻變而成。

“我們請日本設計師隈研吾先生在充分保留原有建築特色的前提下,采用結構分割、天然采光、立體綠化等措施將舊廠房改造成這樣的庭院式工作環境。”園區負責人高碩對本刊記者說,萊錦園除按照最新建築規範對老廠房結構進行加固外,還將原廠區內的磚混結構危房改造成航母工作室,並重新改造了全部市政設施,在品質提升的同時,延長了舊建築的生命,同時為老廠房注入新產業。

現年54歲的劉景秀,是京棉二廠的老職工,每當途經萊錦園時,仍禁不住感慨:“老廠房的一塊塊大玻璃還沒變,都是我當年參加義務勞動時擦過的。”同樣在這裏工作近30年的織布工人楊曉惠也感慨:“這裏留下了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記憶,留下了值得後人驕傲與自豪的業績。”

本刊記者采訪得知,目前我國已有部分城市進入後工業化時代,但是工業時代積累的一些工業遺產已經通過再利用成為類似“萊錦園”這樣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或其他功能區,不僅為人們“閱讀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依托,而且為參與工業生產的居民留下了“集體記憶”。

如北京著名的“798”藝術區是對上世紀50年代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的再利用,“751”服裝設計產業園是正東電子動力集團的變身,“新華1949”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是北京新華印刷廠的化身。

再如,上海從2005年開始針對工業用地更新和工業建築再利用出台了相關政策,發展了70多家創意產業的園區,包括泰康路田子坊、1933老場坊、蘇州河沿岸近代工業建築的保護和利用等。

如今,很多工業遺產地重獲新生的故事如一股新風正在全國各大城市吹開,官方組織和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士開始重視當地的工業遺產保護。據了解,國家文物局、中國建築學會、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從2006年開始,先後發表《無錫協議》《北京倡議》《杭州共識》等,並成立相關學術組織,倡導工業遺產保護的理念和方法。

如今,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產委員會的成立又在工業遺產保護道路上樹立了新的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