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住城市的工業文脈(2 / 2)

近代工業遺產加速消失

然而,業內人士告訴本刊記者,由於我國城鎮化和產業轉型的快速推進,近代遺產,特別是集中反映了近代化價值的近代工業遺產麵臨嚴峻挑戰。

“一些尚未被界定為文物、未受到重視的工業遺址和舊址,正加速消失。”西安交通大學人居與建築工程學院建築係主任陳洋教授對本刊記者說。

“重慶當年分布著許多廠房、倉庫、碼頭之處,現已成為城市房地產開發地段。許多建築在城市建設和工業變遷中被拆除或改建,失去原有特征。”單霽翔對中國抗戰時期造就的老工業基地命運流露出惋惜之情。

在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的發現地——克拉瑪依,已經看不到往日一望無垠、氣勢恢弘的井架景觀。單霽翔在考察時,當地人對僅存的一個井架是否保留竟然還心存疑惑。

在北京,和京棉二廠一樣輝煌的京棉一廠和三廠已在2005年和1998年分別以7億元和11.7億元的價格對廠區土地實行了置換,原廠區相繼被高樓大廈取代,用作他途。

工業遺產的此類遭遇不勝枚舉。中國建築設計大師黃星元說:“房地產開發商太強勢了,置換達成後有的要求必須一個半月就拆掉,想保護都來不及。”

在單霽翔看來,加速消失的工業遺跡不僅模糊了過去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創造的載體,而且破壞了城市麵貌的多樣性和個性。他說:“長此以往,不僅後代難尋先輩的創業印跡,而且曾經有文化理想和特色的城市也可能滑向平庸,僅剩下單調、枯燥的城市景觀。”

單霽翔把工業遺產的遭遇歸因於缺乏關注、記錄、識別或保護,以及不斷變化的經濟發展趨勢、負麵認知、龐大的規模及複雜性、環境問題等。

他對本刊記者說,目前最突出的還是認識問題。“那些生鏽的高爐、破舊的廠房、廢棄的設備,極易讓人產生肮髒、醜陋、破敗、落後的消極聯想,所以一旦出現生產技術和工業設備更新,人們便迫不及待且理所當然地將‘改舊換新’、‘推倒重來’視為積極行動,工業遺產便成了城市建設的犧牲品。”

據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徐蘇斌介紹,在中國,古代建築先於近代遺產完成了“遺產化”的過程,但是近代遺產尚處於“遺產化”的中間階段,還未完全進入最後的法律保護階段,這個時期的近代遺產就會十分脆弱。

本刊記者從劉伯英提供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工業遺產名錄》中發現,截止到第七批,隻有329處工業遺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245處屬於古代工業遺產,近現代的隻有84處,占比還不到古代的三分之一。

《中國建築文化遺產》雜誌主編金磊認為,近現代工業遺產由於曆史原因未納入國家、省、市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所以難逃拆遷“更新”厄運。

中國工業建築遺產學術委員會委員楊晉毅對洛陽工業區長春路的曆史建築和周邊環境遭拆遷一直耿耿於懷,因為他反複呼籲整體保護的這片工業遺產不僅沒有保留,反而被市政規劃的四五棟高樓深埋地下。

他遺憾地對本刊記者說:“眾多領導、主管部門的觀念意識還沒有轉變,還停留在象征性保護與最小化保護的層次,結果導致大量重要的文化遺產灰飛煙滅。”

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杜立群從規劃角度指出,工業遺產所在地大多占據目前城市中心的良好地段,交通便利、占地麵積大、容積率低,更適合做整體性項目開發,當人們對工業遺產價值認識還比較滯後時,很多工業遺產難免會被拆毀,並被重新開發成CBD或住宅等新功能區。

針對價值問題,徐蘇斌教授告訴本刊記者,目前國內尚未針對工業遺產製定容易操作的選定導則,一定程度上也製約了各大城市對工業遺產的普查、登錄和管理等工作。(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劉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