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六招”狙擊人民幣國際化(1 / 2)

日前,在泛北部灣論壇及中國-東盟金融合作發展論壇中,越南國家銀行、馬來西亞中央銀行、菲律賓中央銀行和文萊貨幣與金融委員會等國家和地區的銀行業高級官員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透露,2009年以來,美國多次采取各種措施,力圖弱化、淡化、遏製人民幣成為區域性貨幣,進而上升為國際性貨幣。其主要手段表現在六個方麵:手段一,多次在不同場合釋放“人民幣升值”+“購買東盟”論,“妖魔化”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擴張效應”主導者。

美國經濟戰略研究所創始人兼總裁Clyde V. Prestowitz表示,美國很早就注意到中國強大的市場消費潛力,並同時認為中國內需市場的啟動將與中國對全球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密不可分,這意味著人民幣升值的同時,中國會加大對全球各國尤其是周邊國家的原料需求。

美國劍橋能源谘詢公司(簡稱劍橋能源)高級谘詢顧問羅伯特·瑞金表示,“我們注意到人民幣升值之後中國強大的采購能力,美國參眾兩院的議員們都認為,有必要提醒美國在東南亞的盟友和友好國家,高度警惕崛起的中國將有可能利用人民幣在當地的影響力,對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掠奪性的采購。”

手段二,要求東盟國家延緩將人民幣作為國際清算貨幣以及降低在具體國家國際貿易結算中被使用的比重。

據泰國中央銀行行長張旭州透露,“從實際的操作過程上看,印尼的額度很快就用完了,馬來西亞、泰國等國都希望能夠加大本幣互換量,但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相當一部分委員,以及在IMF中任職的美方代表多次向東南亞央行、儲備銀行釋放信號:人民幣與本幣互換應‘謹慎從事’。”

手段三,要求強化美元作為“第一手段”,尤其是強化在石油、天然氣、橡膠等戰略儲備資源中作為結算手段的核心地位。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前秘書長、泰國前副總理素帕猜·巴尼巴滴向媒體透露:2010年以來,美國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龍公司、美國天然氣公司切薩皮克能源公司、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集團、英國石油公司、德國巴斯夫公司、美國塞拉尼斯公司以及日本三井公司等國家石油公司均被要求:在與東南亞國家進行石油、天然氣領域的結算過程中,必須堅持以美元或者日元作為結算單位,嚴格限製以人民幣作為結算單位。

2011年以來,這一結算要求延伸至天然氣、橡膠、棕櫚油等東盟國家的優勢產品中。菲律賓橡膠行業協會名譽會長Basilisa透露: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的橡膠協會已經接到美國進口商的要求,即便是對中國出口的橡膠,也要用美元進行結算。

荷蘭合作銀行股票衍生部助理董事蘇祖浩認為,這意味著美元對人民幣的抵製不會從簡單的金融領域著手,而是會從供應鏈、原料端及結算手段進行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