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金融業界的消息均認為:歐洲危機及美國經濟尚未走出泥潭,使得未來3~5年將是東南亞國家金融機構並購重組的關鍵時期。
其七,布局“領銜組建”戰略,著手布局“中國-東盟銀行”或“中國-東盟貨幣戰略儲備庫”的建設,吸引有實力的東盟國家進駐其中,從而形成強大的金融“漩渦效應”。
亞洲開發銀行預測:僅2006~2015年10年間,東盟地區基礎設施總投資需求就超過6000億美元,相當於平均每年需要投入600億美元。但這一投資進程即便是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的2006~2008年之間都未達到目標。
2009年,中國決定設立規模達100億美元、以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目的的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一些學者建議,我國完全可以參照美國在上世紀80~90年代美元作為強勢貨幣時,通過在中東地區設立跨國銀行、允許中東國家銀行進駐其中的做法,在中國的廣西、雲南或者東盟的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建設中國-東盟銀行。
可以按照一定的股份比例,允許東盟銀行進入其中,從而順利地建設我國第一個大型的跨國多國聯合銀行,並以此為基礎在國內發行東盟國家的人民幣債券,支持東盟國家以電網、移動通訊、道路交通為核心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投資建設,形成在基礎設施領域投資的強大融資能力,造成強大金融“漩渦效應”,增強東盟國家認同人民幣的融資和支付能力。
其八,采取舉措推動國內大宗商品對東盟國家的采購采用“人民幣結算”。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橡膠進口國,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均為中國橡膠主要采購國家,這些國家超過80%的橡膠出口到中國。
2011年,馬來西亞出口棕櫚油1800萬噸,中國持續6年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客戶。
國內棕櫚油貿易巨頭惠嘉、昌華等,每月均以3萬~8萬噸的規模進口棕櫚油。
印尼橡膠協會執行主任TJIAER WINTUNAS建議,“中國完全可以憑借著自己在橡膠行業領域龐大的需求和強大的采購能力,推動供應商以人民幣進行結算,從而加強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交易權’”。
其九,推動周邊國家和地區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建設,並以此為契機將大宗商品交易核心引入我國,從而形成“商品金融定價權”,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孫誌平何豐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