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民幣國際化跨越東南亞“門檻”(2 / 2)

但在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韓國等旅遊比較發達的國家,人民幣滯留量很小,作為價值儲藏的功能不強;在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家,人民幣主要是充當交換媒介,在境外停留時間也比較長,有較強的價值儲藏功能。尤其是老撾、柬埔寨和緬甸東北與我國接壤地區,人民幣完全可以在其境內流通。

接受本刊記者采訪中,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南寧學院副院長陳雄章認為,經過來自中國人民銀行、中越邊境地攤銀行及旅行社人員的抽樣調查進行的評估表明:2006年之前,東南亞國家民間及官方儲藏的人民幣估值在1200億元左右,但2008年以來,這一數據快速攀升,2011年已經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在東南亞國家的流通已經初具規模。

陳雄章表示,由於人民幣在東南亞國家流通已經有了較好的民間基礎,未來3年時間,隻要能夠爭取使人民幣成為東南亞各國國內法定的自由兌換貨幣,將能夠極大地提升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的進程。

泰國商務部前部長謝傑奎也向本刊記者表示,人民幣要加快走向東南亞的行程,關鍵是在突破東南亞國家“個體障礙”的同時,加快突破“集體障礙”,牢牢抓住柬埔寨、文萊及緬甸的曆史機遇,在2014年之前,實現人民幣與東盟所有國家本幣互換協議並持續擴大規模,進而為2015年東盟經濟體成立之時,作為東盟經濟體儲備貨幣納入其中,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東南亞鏈條”。

吸取日元教訓跨越“東南亞門檻”

采訪中,各國專家一致提醒說,中國必須充分吸取日元東南亞行程的經驗教訓,快速跨越東南亞的“門檻”。

日元跨越“東南亞門檻”的失敗教訓在於:日元希望同時開辟美國、歐洲和東南亞市場,尤其是重視美國市場的開拓,這反而降低了自己在東南亞國家的主導地位,被美元牽著鼻子走。人民幣完全可以采取積極措施,利用幣值穩定升值、內需旺盛等經濟和金融優勢,加快對東南亞國家的突破。

目前,人民幣與日元之間國際化進程的相似之處在於:人民幣和日元國際化都是在信用本位製的條件下進行的,人民幣與日元國際化都是被動選擇的產物,經濟的增長、外貿順差的持續擴大、流動性過剩的存在、美元儲備的積累、關鍵貨幣彙率的大幅回落以及國際社會的壓力,都要求人民幣與日元類似的短時間內實現國際化。

而且,人民幣和日元在實現國際化之前,都麵臨著產業結構尚未得到有效升級,金融市場改革尚未完成,開放程度不高,金融機構治理不完善等一係列問題;人民幣與日元的國際化都是在美元和歐元等國際貨幣的夾縫中開展;人民幣與日元的國際化都不可避免必須趟過東南亞這道坎。

采訪的多位東南亞金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到2011年時,中國累計向東南亞國家輸出的人民幣總額已經在5000億元以上,這意味著從2005年人民幣啟動彙改進程以來,幾乎每年人民幣向東南亞國家輸出的金額都成倍增長。一些專家預計,到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債券中的比重將達到18.93%,次於美元的19.39%、歐元的19.33%和日元的19.95%。一些金融專家甚至預測,隻要中國能夠穩健地邁過類似日本、韓國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的“通脹懸崖”,避免以國家信用過度發行鈔票的“內耗”方式來換取經濟增長,順利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人民幣在國際債券中的比重將有可能超越日元和歐元,而迫切需要大量資金注入的東盟國家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將大大增強人民幣成為各國認可的儲備貨幣。(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孫誌平 何豐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