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人民幣國際化能否實現人民幣“國際硬通貨”和“國際儲備貨幣”的全球金融地位?站穩東南亞市場,是必須邁過的關隘,而且未來四五年尤為關鍵。
近日,就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對東盟國家的銀行金融界人士進行深入采訪時,眾多銀行、金融及國家發展戰略專家認為,由於2015年東盟經濟體將宣告成立,未來3~5年將是人民幣國際化實現突破式發展的關鍵時期。
自2009年下半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以來,美國已經采取多種方式,弱化、淡化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其核心就是阻遏人民幣上升為全球通用儲備貨幣。眾多專家學者分析認為,人民幣“欲走向世界,必先走向東盟”,中國應盡快做好“人民幣東南亞金融突破力”的布局建設。
“本幣互換協議”築牢人民幣穩定形象
2009年以來,人民幣采取加快與各國簽訂本幣互換協議的措施,已經取得了明顯進展,未來3~5年時間將是人民幣能否站穩東南亞的關鍵時期。2009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和印度尼西亞央行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該協議互換規模為1000億元人民幣/175萬億印尼盧比,在協議到期後可以展期。
盡管到目前為止,展期的規模是否擴大仍未確定,但印尼經濟專家認為,印尼與中國貨幣互換協議對印尼企業有好處,因為在商品出口到中國或其他與中國有金融合作關係的市場,就不必像美元作為中介貨幣那樣增加費用開支。
更為重要的是:在雙方默認延續上一年度貨幣互換規模的前提下,2012年7月,印尼央行開始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進行債券投資,同時允許中國債券市場進行投資,這一協議被認為是中國人民銀行和印尼央行之間進行雙邊貨幣互換合作後續行動的一部分。
2011年12月,泰國中央銀行與中國人民銀行簽署了規模人民幣700億元的兩國貨幣互換協議,旨在通過提高貨幣獲得便利性來促進地區金融穩定;2012年2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馬來西亞國家銀行續簽了中馬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由原來的800億元人民幣/400億林吉特擴大至1800億元人民幣/900億林吉特,有效期三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
貨幣互換是一種常用的國與國之間提供流動性的手段。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之後,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以及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的雙邊貨幣互換新協議大量出現。
從實踐上看,由於我國本幣互換協議的成效,以及以穩定發展的中國經濟為後盾的人民幣價值凸顯,未來3~5年時間,將是人民幣取得印尼、菲律賓、新加坡等東盟經濟實力雄厚國家認同、持續履行本幣互換協議並進一步擴大規模的關鍵時期。
金融業內人士認為,一旦能夠保持3~5年左右的續約期,人民幣的穩定形象將在多國內部及東盟內部樹立良好形象。
人民幣已成東盟民間硬通貨
東盟各國金融界人士及高層官員均認為,2008年以來,無論從各國央行悄然啟動的人民幣儲備大幕,還是從人民幣在東盟各國的流動性來看,人民幣已經成為該地區繼美元、歐元和日元之後的硬通貨,下一階段的目標,將是如何上升為國家認可的儲備貨幣。
本刊記者對中國-東盟博覽會及商務與投資峰會連續多年的追蹤采訪表明,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人民幣幣值穩定以及中國政府在金融危機中表現出的高度責任感,人民幣在世界貿易尤其是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中越來越受歡迎。
比如,人民幣在東盟國家中的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已經成為民間事實上的流通貨幣;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接受人民幣存款和辦理人民幣其他業務。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已經成為繼美元之後的第二大重要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