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怎麼實現最佳結合,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世界性的經濟學難題。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迎難而上,對如何用好“兩隻手”不僅在理論上有著深刻的認識,更在實踐中做出表率。為減少政府對市場的不必要幹預,中央一方麵大力改革審批製度,審批“瘦身”,營改增為企業減負,為民間資本打破各種“玻璃門”“彈簧門”……不僅保障了中國經濟平穩換擋升級,也極大地激發了創新活力;另一方麵不斷改善公共服務,改善公共治理,促進公平正義的實現,為中國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更好的環境。當前,要貫徹落實好中央的正確決策,需要各地各部門都切實行動起來,尤其需要領導幹部成為駕馭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行家裏手。
恰恰在這“兩隻手”的功能與職責如何合理界定,如何明確各自應該抓什麼、怎麼抓等問題上,一些地方出現了兩種極端的傾向,應引起我們的警覺並加以“糾偏”。
一種傾向是“有利可圖搶著做”,“看得見的手”仍然在變著法子亂摸亂動,甚至“上下其手、左右其手”。比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製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各地各部門也在緊鑼密鼓按照中央的要求一批批地簡政放權。但有的部門卻是“廟拆和尚在”,不肯真放權。有的地方政府不改“亂伸手”惡習,將那些被砍掉的審批項目通過行業協會等形式,在換了件“馬甲”後依然故我。行會的負責人乃至工作人員,大多還是政府部門原來的那些人。據反映,東部一個“掛靠”在某省級監管機構的行業協會,一年的收費多達上千萬元,硬著頭皮交會費的企業還不敢吭聲。還有一位省級人大代表製作的“行政審批長征圖”,表明改革審批、簡政放權,仍任重道遠。有的幹部習慣了“看得見的手”,不習慣“閑”下來,甚至在經濟發展中飲鴆止渴,為可持續發展製造隱患。
另一種傾向是“無利可圖踢皮球”,“看得見的手”在需要發揮作用的領域和時刻反而“看不見”。的確有那麼一些地方的領導幹部,迷信市場的“萬能力量”,不認真履行“看得見的手”監管市場、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職能,在需要政府出麵的時候他們仍然指望市場“顯靈”,結果弄得一團糟。比如,有些地方以經營城市為名,把那些具有公益屬性的城市公交公司、急救站等也一股腦兒推向市場,加上政府監管又缺位,最後公益變成“公害”,既危害了市民的基本權益,也損害了人民政府的形象。
上述兩種傾向的出現,都說明一些領導幹部在政府和市場的認識上一知半解、存在誤區。推進市場化改革,並不能放任市場行為單一發揮作用,也不能又回到凡事政府說了算,而是要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理順了關係、明確了定位,才是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因此,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必須持之以恒地推進簡政放權,讓“看得見的手”既有所不為又有所為,不錯位、不越位。
全麵深化改革,正如習總書記指出:“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用好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讓政府和市場各就其位、各展其長,不會畢其功於一役。各級領導幹部要紮實貫徹習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在實踐中深化學習、在學習中深化實踐,將“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用得得心應手,成為善於駕馭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行家裏手,進而形成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不斷完善。(文/慎海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