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自信壯行複興路(2)(2 / 3)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同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再次明確指出:“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提出,要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必須首先對中華文化有清晰的梳理和正確的認知。習近平同誌提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曆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解決一個從傳統文化中汲取什麼的問題。對此,習近平同誌也作出明確回答,最主要的就是兩個方麵,一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價值理念,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崇高道德規範。

關於中華文化中的獨特價值理念。習近平同誌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君子喻於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強調“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等。這些思想和理念,既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同誌強調:“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他提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發展的關係,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

關於中華文化中的崇高道德規範。習近平同誌指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華文化崇尚人心向善的道德觀。中華文化中的“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思想,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

習近平同誌強調,對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他指出:“隻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中國夢的文化內涵

——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要條件;同時,中華文化的弘揚和繁榮,也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和重要方麵,是中國夢的文化內涵。

習近平同誌指出:“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繼承弘揚中華文化,首先是要繼承。毛澤東同誌曾經說過:“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曆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