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自信壯行複興路(2)(1 / 3)

中國精神的文化根基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弘揚中國精神必須繼承發揚民族精神。

習近平同誌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文化之所以曆經幾千年滄桑歲月而不斷流,最根本的在於,中華文化中有很多獨特的思想理念和精神追求。在長期的共同奮鬥中,這種精神理念不斷得到繼承發展,逐步形成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培育起共同的民族精神。

正如習近平同誌所概括的那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等,都體現了一種深沉的愛國主義精神。

特別是近現代以來,一代又一代仁人誌士為了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為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犧牲,更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

習近平同誌指出:“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在今天,愛國主義仍然是把中華民族緊密團結在一起、共同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精神旗幟。

除了愛國主義外,中華文化還有很多獨特而豐富的思想理念。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鬥理念:“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包容理念:“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理念,等等。這些思想理念培育了中國人民崇高的精神追求,演化成中國人民獨特的民族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這些理念和精神,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習近平同誌深刻指出:“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偉大的事業呼喚偉大的精神,站在複興大業新的起點上,我們要進一步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中國價值的文化源泉

——中華文化蘊含獨特價值體係和豐富道德資源,培育核心價值必須立足優秀傳統文化。

所謂中國價值,就是習近平同誌所說的“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其中起引領和指導作用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內核,是實現中國夢的價值支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很明確,就是三個方麵24個字,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但是知易行難,如何培育核心價值觀?還是習近平同誌的那句話,“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

培育核心價值觀,簡單空洞的說教是不行的,要想持續長久、深入人心,就必須借助於文化的力量。

2014年2月17日,習近平同誌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提出:“堅守我們的價值體係,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發揮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