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方評估力破政策“中梗阻”(1 / 1)

這次督察,既有各級政府的自查與實地檢查,又要引入“第三方評估和社會評價”。

近年來,中央出台的一係列政策措施,得到了公眾的歡迎與支持,但一些好政策在基層難以得到“足額”的落實,以致出現中央開會“議”了事,“決”了策,但下麵沒有“行”,導致基層不見“效”。這其中,既有一些地方政府對政策理解不夠、對問題重視不夠的原因,也源於有些政策本身觸及了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導致政策在落實環節被“層層消解”。

從我國以往對政策落實情況的評估來看,政策製定者或執行者的內部評估居多。由於缺乏獨立性,評估不僅容易流於形式,走過場甚至還成了個別地方政府或部門自我吹噓的契機,異化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遮羞布”。如果評估仍然限於“體內循環”,政策落實的“腸梗阻”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這次國務院提出對政策落實“引入第三方評估和社會評價”,正是通過引入“外力”,割斷了政策實施義務主體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角色聯係”。專業評估組織、媒體輿論、研究機構、一般社會組織和公眾等“第三方”的介入,可以避免政策執行過程中被偷換概念或執行隨意性等問題,同時還擴大了公眾有序參與的途徑。

當然,要讓第三方評估成為裁判,就必須讓第三方評估機構具備“裁判員”的“資質”。一方麵,第三方評估要具有獨立性,不能成為“黑哨”。另一方麵,第三方評估結果還要發揮實際影響力,即找出來的問題要與問責機製“對接”,所提建議也要有過硬的渠道落實。

引入第三方評估和社會評價,也離不開各項配套措施的跟進。比如,第三方評估的弱點在於信息劣勢,因此需大力推進地方政務的信息公開;第三方評估市場尚不成熟,與之相關的法律還須完善;由於政府部門與第三方評估之間客觀存在利益衝突,還須在政策框架下通過多主體評估相互參照、公開招投標等加以規避,等等。

總之,隻有評估到位,那些“隻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的“庸政者”和“懶政者”,才會打消“不求過得硬、隻求過得去”這種敷衍了事的心態,中央出台的各種政策措施,才有望真正落地生根,惠及民生。(文/李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