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積極開展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
大學社會實踐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業素質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和教學實習有所不同,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在教學計劃外的課餘時間進行的特殊活動,是教育實踐環節的必要補充,是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和模式。因此,高校要利用學生社團的優勢,努力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踴躍參與實踐活動。充分利用課餘時間、周末和寒暑假,引導學生自覺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積極走上社會,到職業服務機構和人才市場參觀考察,現場了解人力市場的實際供需狀況,了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在社會實踐中,畢業生要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再立業的觀念,在實踐中受到教育,增長知識和才幹。高校要結合社會實踐的情況,對畢業生進行指引,積極與用人單位溝通,加強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深度和力度,或向用人單位優先推薦,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五、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是提高大學生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高等院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來實現高校與市場接軌。通過學校與企業的產學研深度合作,達到校企之間的資源共享、互利共贏。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共識下,一方麵高校可以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麵該模式也有效完善了高校實踐教學體係,促進了人才培養。高校和企業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高校與企業共同製定人才培養方案。高校是為企業培養人才,因此應當深入企業調研,了解企業對於所需人才的學科專業、知識結構、能力素質等方麵的真實需求,以此作為製定人才培養計劃時的重要參考資料。同時,積極邀請聘請來自政府、企業的相關專家參與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為高校在專業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麵提出切實的意見。人才培養方案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首要環節,是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校企雙方應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和學生發展需求共同製定人才培養方案,使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保持高度一致,實現高校的專業設置真正地與企業需求相融合。這樣高校才能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也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二是高校與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高校與企業進行對接之後,應共同培養適應市場和崗位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與企業和用人單位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體係,企業由單純的用人單位變成聯合培養單位,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為企業提供急需的專業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讓學生從校園走出去,了解行業發展現狀,掌握市場行情,進行實地訓練,使學生可以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完成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職業定位與就業機會。例如黃河科技學院與蘇寧電器集團、宇通集團、河南交通建設有限公司等簽訂了用人訂單協議,學生畢業後可以直接到訂單單位就業。
三是高校與企業雙向合作、資源互補,達到雙贏效果。第一,聘請企業一線專家到校舉辦講座和研討,為高校的專業設置、課程建設、教育教學改革提出建設性意見;第二,聘請企業技術人員來校擔任實習實訓教師(導師),讓學生第一時間了解行業最新發展情況;第三,與企業建立訂單式培養協議,校企聯合培養學生,高校根據企業需要培養學生,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第四,學校利用自己高層次人才資源優勢,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與企業合作承擔工程開發和設計性課題,解決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問題。
通過構建課內外一體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實踐教學體係,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一步交叉融合,促進研究性教學和自主學習為特點的教學方法改革,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為學生實現良好就業“架橋鋪路”。
【參考文獻】
[1] 萬慶生、王英、李友善、宋穎:高校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製研究[J].價值工程,2012(12).
[2] 郭誌平:基於就業視角的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11(3).
[3] 張互桂:提升大學生就業力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義[J].湖南社會科學,2010(3).
(責任編輯: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