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環境效益方麵
環境效益主要體現在政府部門對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有效維護,主要關注的是環境汙染和環境保護問題。財政資金的投入是否促進了環境和生態的改善,揭示了財政資金是否履行了公共服務的職責,達到促進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生態文明社會的目標。2009年,武漢審計局對農村沼氣能源項目展開專項審計,通過“一池三改”標準的實施,形成了多種能源生態農業模式,提高了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再利用率,較好地發揮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作用,這項舉措產生了極大的環境效益。
四、財政資金績效審計執行的建議
1、加強審前調查,克服審計中的盲目性
由於被審計單位的背景、工作的目標、實現其目標方法的不同,其所使用的資源的性質及特征、為實現目標而使用的程序、相關內部控製製度及執行情況等信息也存在著異質性,因而,審計人員在對被審計項目調查時,應對被審計單位及其活動的情況進行充分了解,特別是對績效有重大影響的有關風險的因素進行有效的職業評估,使得在製定審計實施方案時能夠正確地確定審計重點和審計範圍,確保在審計實施時避免出現盲目性。
2、緊扣審計目標,擴大審計範圍
大多單位在財政資金績效審計時,主要看資金支出數,累加後與上級下達計劃指標進行對比,看資金是否全部支出,並依據財務資料查看是否有被擠占、挪用的現象,進而忽略了該項資金的使用經濟效益。由此,在執行績效審計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資金,還應緊扣審計目標的效益性、公平性、效果性,更多地關注政策執行情況及效果的評價,重視深層次的管理體製機製問題,並將其提高到社會效益的更高層次上來。
3、加強審計人員與各部門的信息交流,突顯審計建議價值
由於績效審計中存在取證難的問題,因而應完善相應機製,提高審計機關的法律威望。審計人員應加強與各部門的交流,尋求上級審計機關的幫助,借助政府和內部審計人員的力量獲得真實可靠信息。對於發現的問題要有明確的認識,區分問題的性質,分析問題的根源,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措施或建議,體現績效審計報告的價值所在,發揮績效評價的建設性作用。
五、結束語
績效審計的全麵推行勢不可擋,財政資金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加快對財政資金績效評價的理論與實務的研究,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我國的績效審計還存在諸多不足,但其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可提升的空間還很大。相信隨著經濟體製的改革和深化,政府體製的不斷完善,法律製度的不斷健全,社會誠信機製的不斷深入,財政資金績效審計將會越來越成熟,從而促進建立服務型政府,發揮政府職能,提升政府管理績效。
【參考文獻】
[1] 李四能、葉曉剛:績效審計實務[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9.
[2] 鄭石橋:績效審計方法[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3] 趙潔:中國特色績效責任審計研究[J].財會通訊,2013(1).
[4] 聶凡、陳讚迪:縣區財政資金績效審計研究[J].商業會計,2013(7).
[5] 武漢市青山區審計局:城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Z].2013.
(責任編輯:張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