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環境審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1 / 2)

我國環境審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財經論壇

作者:李雲鶴

【摘要】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利用,導致部分資源的短缺甚至枯竭。高汙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加劇了環境的惡化,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成為政府和人民關心的熱點。本文係統分析了我國環境審計的現狀,並提出了適用於本國的對策建議,包括加強環境審計立法、積極借鑒和研究發達國家的理論與技術、重視環境審計人力資源建設等。

【關鍵詞】 環境審計 環境保護 環境審計立法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過度開發和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重,環境保護問題受到了黨和政府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關注,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戰略的突出位置,這是新時期對環境保護提出的新要求。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形勢下,環境審計對環境保護的作用日益突顯,環境管理職能由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執行,它們履行任務的效果如何,需要環境審計來評判,因此,重視和加強環境審計,監督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是否遵守環境保護政策及法律法規、是否履行相關職責、環保措施是否有效開展,對我國建設兩型社會,推動經濟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有重大意義。

二、我國環境審計的現狀

環境審計是指審計機關、內部審計機構和注冊會計師,對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環境管理係統以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監督、評價或鑒證,使之達到管理有效、控製得當,並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審計活動,環境審計可分為環境汙染治理審計和生態建設審計。理論與準則方麵,我國的環境審計尚處於起步階段,理論體係尚不完善,涉及的領域基本局限在環保專項資金的審計和合規性審計上,對績效審計通常予以忽略,而國外的環境審計已經形成完善的理論係統與指標體係,普遍以績效審計為主,並且不少國家已經開始向環境、人口和資源統一的可持續發展審計轉變;環境現狀方麵,環保事業在引起政府和人們的關注,環保措施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還存在著大量的問題。我國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由於淨化設施的不完善而直接排出汙水和廢氣,對空氣、水資源和土壤的汙染十分嚴重,加之有些地方政府為發展經濟放任不管,使得環境狀況愈加惡劣,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2013年北京、上海、武漢等多個城市和地區出現長時間的霧霾天氣證實了我國大氣汙染問題的嚴重性;另外,征收的排汙費難以滿足汙染治理的要求,資金的不足使管理者對環境治理更加力不從心,同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加大了環境保護的的難度。總的說來,我國對環境保護的監督還不完善,環境審計對環保事業的積極作用還未突顯。

三、我國環境審計存在的問題

1、我國的環境審計起步較晚,正處於理論探索的初級階段。我國的環境審計與國際環境審計的研究探索水平差距較大,且我國的環境審計主要以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為主,檢查資金的籌集、使用及管理情況,重點監督其使用的合規性,即資金的使用是否完全遵守了相關環境法律法規,對於其績效審計未予以重視;而其他發達國家的環境審計以績效審計為重點,重視政府環境部門職能的行使和環境政策影響的評估。

2、我國的環境審計缺少規範的理論指標體係。一方麵環境審計是一種監督評價的活動,需要一套科學合理的指標體係來作為評價監督結果、發表意見類型的參考,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完善的理論指標體係難以使環境審計走入正軌;另一方麵,指標的缺失也會使審計活動缺乏專業的標準,有失公平,對於審計單位和審計師本身的信譽也會產生消極影響。

3、國民環保意識不強應予以重視。目前雖然環保主義得到了國民的接受和支持,但在實踐中卻沒有得到持續的貫徹落實,浪費資源、汙染環境的行為仍然時有發生,部分地區政府為了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當地化工廠、冶煉廠和煤電廠等廢氣廢水的排放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導致地區環境的惡化,這樣不僅危害居民的身體健康,更是對全體人類資源財富與環境的破壞。

4、國家對環境審計投入力度不夠,環境審計試點需要擴展。投入力度不夠主要體現在很多企事業單位的排汙費用難以彌補汙染治理的資金缺口,資金的缺乏增加了環保的難度,同時也大大降低了環保的積極性;另外我國目前的環境審計重點關注的領域主要是國家環境保護重點投資的地域,如重點防護林工程、“三河三湖”、退耕還林和部分重點城市等,對於地域廣闊、城市眾多的中國而言,試點研究的增加,有利於環境審計活動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