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校內部控製缺陷與改進措施
教育經濟
作者:溫曉雲
【摘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高校在規模不斷擴大、享有越來越大的辦學自主權的同時,麵臨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也日趨複雜,如何利用內部控製提高高校內部管理效率、提升風險防範能力、保證資產及會計信息安全完整以及促進可持續發展成為高校管理麵臨的重要課題。本文從高校內部控製的概念及意義闡述入手,剖析了當前高校內部控製在設計與運行方麵存在的缺陷,並針對缺陷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 高校內部控製 缺陷 改進措施
高校是行政事業單位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11月,財政部發布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製規範(試行)》(財會〔2012〕21號)(以下簡稱“《規範》”),於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規範》的出台,標誌著內部控製規範權威依據在高校的確立以及風險管控理念的實際應用。
一、高校內部控製的意義
1、適應高校管理體製改革
內部控製屬於單位內部管理的範疇,它是單位內部管理精細化的體現。當前,高校的辦學模式已由政府的直接管理轉變為政府宏觀調控、高校自主辦學的辦學模式,高校經濟管理日趨複雜化,外部環境的變化勢必要求高校必須對其管理模式、運行機製以及內部控製體係進行革新以適應高等教育體製改革。
2、降低高校財務風險
高校當前融資渠道的多元化以及資金構成的不斷蔓延給高校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財務風險,加強內部控製建設有利於內部經濟秩序的規範和風險評估工作的開展,為高校樹立起良好的社會形象。
3、預防腐敗、有效防範舞弊
隨著高校的發展和規模的不斷擴大,惡性經濟案件也逐漸上升,嚴重威脅了高校的經濟安全,建立和完善內部控製體製能夠強化監督,預防腐敗現象的滋生。
4、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
市場化取向的高校公共服務改革,雖然打開了政府壟斷高等教育資源的缺口,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高校的競爭壓力,建立內部控製體係、規範運行管理、提高服務質量,有利於提高高校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目前高校內部控製存在的缺陷
1、設計缺陷
(1)內部控製規範不完善。由於我國尚未頒布高校內部控製的專門法規,一直以來,高校所適用的是2001年6月23日實施的《內部會計控製規範——基本規範(試行)》,高校內部控製的理論依據一直沿用內部會計控製規範,對內部控製製度的執行隻局限於高校會計係統內,內部控製在高校風險防範中的作用不夠深入。
(2)內部控製製度不健全。一些高校沒有單獨製定內部控製製度,由於沒有成文的製度依據,經濟事項的運作和管理措施僅依照慣例,或者即使製定了內部控製製度,但製度流於形式,沒有體現不同組織機構、不同工作流程及工作性質的差異化管理,缺乏科學性、係統性和全麵性,與實際不協調、不配套,致使製度無法落到實處,缺乏執行力。
(3)內部控製評價體係不完善。以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為對象的內部會計控製,較少深入到高校製度建設、組織結構等內部管理控製,內控評價停留在形式和文字層麵;評價的指標僅圍繞內部會計控製內容展開,評價指標內容不完整、定性與定量指標沒有統一的標準;內控係統缺乏製度化、常規化。
2、運行缺陷
(1)意識淡漠。風險防範意識沒有得到自上而下的重視,不能提前識別影響高校目標實現的各類風險,對各項經濟業務行為的全程未能進行深入、細致的梳理,對關鍵控製點把握不準,無法有效防範各種風險,造成工作被動、運行經費浪費。
(2)信息溝通不暢。對外,高校與財政、銀行、政府采購中心、國庫集中支付中心等溝通銜接不夠;對內,高校同級部門間協調性差,各業務部門與財務、審計、紀檢等部門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內部控製活動未得到廣泛的理解和支持。另外,某些高校仍沒有建立相應的信息網絡係統,沒有將內部控製流程嵌入高校信息網絡係統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