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綜述(1 / 3)

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綜述

教育經濟

作者:楊益成

【摘要】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的深層次矛盾凸顯,就業率下降,就業質量降低的現象越來越突出。這就需要對大學生這一群體的就業質量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本文通過梳理分析目前我國學者對於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研究成果,了解目前的研究現狀和研究層次,以期為這一問題的研究提供指導性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質量 指標體係 體麵勞動

近年來,為了使我國高等教育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運作更加全麵,呈現出“驕子”向“勞動者”的轉變,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凸現。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率卻不斷下降,勞動力供求性矛盾和就業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學生就業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特別是,各高校專業設置趨同化現象加劇,為滿足社會需求新增專業和招生數量不斷增加。同時,大學畢業生就業後的勞動報酬、福利、個人發展前景和工作滿意度等涉及就業質量的問題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這些變化,既引起了各個方麵的普遍關注,但又缺少深入係統的研究。特別是專業型院校非特色熱門專業,雖然有著比較高的就業率,但就業率的高低不能從根本上反映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高低,就業質量卻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加之這些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不夠清晰,以及大學生本身定位誤差,就業質量成為廣為關注的焦點問題。

一、就業質量的定義及內涵

1、國外關於就業質量界定的研究

國外對於就業質量的研究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反向研究工人就業質量,即如何在企業能承受的範圍內,適當提高工人對工作的滿意度,使得他們更好地完成工作。

早在20世紀初,就業質量的雛形開始形成,學者主要是從如何提高生產效率的角度研究就業問題,即合理配置從業人員與工作崗位,使得從業人員最大程度上發揮自身能力,提高生產效率。如1903年泰羅出版的《工場管理》和《商店管理》裏麵就提出對於工人的選擇、開發和培訓等。韋伯的組織理論中,要使得組織良好的運行,必須以合理合法的權利為基礎,不僅靠其英雄人物的“超凡卓識”,同時應在更大程度上靠其公正地識人、用人和盡人的原則體係。這強調的是崗位的匹配度。20世紀70年代,國外對於就業質量研究開始興起。70年代末,美國職業培訓和開發委員會提出了“工作生活質量”的概念,它強調工會和管理部門要共同合作改善員工生活福利和工作環境,使人與技術,人與崗位協調一致。這強調的是員工的滿意度。史洛德(Schroeder,2007)認為,高質量就業是指個人在其認為既具有挑戰性和又能獲得滿意感的工作的綜合環境中獲得謀生所需收入的能力。這強調的是收入。

1999年國際勞工組織提出體麵勞動的概念,它突出的是有持續性的工作,工人權利受保護,有足夠的工資,享受社會保險,可實現勞工、雇主和政府之間的有效對話等,它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包含了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兩方麵的內容,它是研究就業質量的基礎。此後,國外一些國際組織和學者對就業質量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側重點主要是關注對一個經濟體就業質量的整體性評價。如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提出了“就業質量指數”指標,歐盟委員會提出“工作質量”指標,歐洲基金會提出“工作和就業質量”指標。2010年,歐洲經濟委員會整合國際勞工組織、歐盟委員會和歐洲基金委員會的指標,建立了一個統一的,有國別的“就業質量”指標體係。

2、國內對就業質量涵義的研究

國內關於就業質量的研究起步較晚,對於其定義,國內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同時,我國麵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對於就業質量的研究變得越來越重要。如胡錦濤同誌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在加強社會建設中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我國2011年《中國勞動力市場勞動報告》首次提出我國的就業質量係數等。目前我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已經取得一些成果,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從職業發展角度,馬慶發(2004)認為,所謂“就業質量”,一般概括為職業社會地位、工資水平、社會保障、發展空間等四大方麵,具體體現在職業聲望、職業期望滿足程度、職業成就、專業方向與職業的適應性、入職匹配等諸方麵。

從個體就業狀況角度,高靈芝、張銀(2004)認為,就業質量是一個衡量勞動者在整個就業過程中就業狀況的綜合性概念,反映了勞動者在就業機會的可得性、工作穩定性、工作場所的尊嚴和安全、機會平等、收入、個人發展等有關方麵的滿意程度;葉金珠(2006)指出,就業質量就是指個體就業狀況的優劣程度,包括個體目前的就業情況、才智發揮、收入水平和滿意程度等內容。

從人與生產資料相結合角度,劉素華(2005)認為,就業質量是反映整個就業過程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並取得報酬或收入的具體狀況之優劣程度的綜合性範疇。魏明凱(2006)認為,就業質量是指在就業活動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並獲得收入情況的優劣程度,主要包括工作質量、就業穩定性、勞資關係、福利和社會保障狀況四個方麵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