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化學教學中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1 / 2)

化學教學中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教學技術

作者:趙文剛

【摘 要】在當前階段,傳統的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轉變,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獨立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從而使學生更加喜歡化學這門學科。

【關鍵詞】化學;觀察;思維;實驗;自學;能力

在當前階段,傳統的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轉變,傳統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主體”,忽視了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使課堂教學模式化、教條化、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和興趣。由於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出的學生就難以適應社會的需要。所以培養學生的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

1 觀察能力的培養

1.1 化學實驗室中觀察能力的培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在實驗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上學生早已枯燥了書本的理論知識,迫切想把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應用時,利用化學實驗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實驗過程中,應先使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迅速地對物質及其變化、儀器裝置進行全麵的觀察,學會分清主次現象,指導學生捕捉不易發現或容易消失的主要現象並進行分析、綜合。還要使學生養成認真、細致、有始有終地觀察實驗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習慣。例如在講解《堿金屬》中鈉的性質時,其鈉與水反應的實驗現象獨特:金屬鈉塊浮在水麵,熔成小球,四處浮動,並伴有“嘶嘶”的響聲,生成物質使酚酞溶液變紅。這些現象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鈉的一些物理、化學性質,同時還可補充:鈉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看一看能否置換除銅;在水麵上加一些煤油,又會有什麼現象,這些比較簡單的實驗,可以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去做,去體會其中的奧妙,驗證並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並不是讓學生隻作觀眾,這樣一來,不僅有利於實驗能力的培養,又可調動學生求知欲和對化學實驗的興趣。鈉和水反應產生大量的熱量,使水汽化成白霧,好像影響了我們對此實驗的觀察,但這也是我們的實驗產生的主要現象之一。通過師生的雙邊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1.2 生活當中觀察能力的培養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化學與人人有關,衣食住行樣樣離不開化學,我在教學中就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條件,讓學生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相結合,時時給化學提供使用的機會。例如:從化學角度介紹一下吸煙過程中產生有害成分的結構、性質及危害。香煙點燃後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大致分為六大類:(1)醛類、氮化物、烯烴類,這些物質對呼吸道有刺激作用。(2)尼古丁類,可刺激交感神經,引起血管內膜損害。(3)胺類、氰化物和重金屬,這些均屬毒性物質。(4)苯丙芘、砷、鎘、甲基肼、氨基酚、其他放射性物質。這些物質均有致癌作用。(5)酚類化合物和甲醛等,這些物質具有加速癌變的作用。(6)一氧化碳能減低紅血球將氧輸送到全身去能力。它們會引發和惡化各種疾病,例如,癌症、肺炎、氣管炎、高血壓、骨質增生、各種心腦血管病、哮喘以及不育等病症。青少年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呼吸道粘膜容易受損,吸煙的危害性更大。所以,我國中小學生守則規定學生不準吸煙。又如近年來,隨著能源危機、大氣汙染、水汙染、沙塵暴、蘇丹紅、紅心鴨蛋、孔雀石綠、瘦肉精等事件公諸於世,家裝材料、皮革鞋類等的甲醛、苯含量超標的屢次暴光,化學品及含有化學品的物質使用及安全問題已經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來自農作物的化學品是大家渴望的化學品。由於農作物化學品是以植物為原料生產的,因此像自然界將枯死的植物分解處理掉一樣,自然界同樣也能將農作物化學品分解,使其消失。試想一下,當一棵樹倒地以後,極小的微生物在該樹的樹葉和樹枝上開始工作直到樹完全腐敗爛掉;大部分由農作物化學品生產的產品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同時我還提出一係列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什麼會出現“臭氧空洞”,有什麼危害;“溫室效應”與什麼氣體有關。“宇宙飛船”的燃料是什麼等等,引導他們用化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讓他們體會化學知識無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