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2007年6月,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上,胡錦濤指出,要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重點,大力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群眾性文明和諧創建活動,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努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還要製定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的管理辦法,形成有效的監督和激勵機製,避免出現“牌子到手、創建到頭”的現象,不斷修訂和完善《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係》,為建設新興現代化城市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提出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新階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成果。胡錦濤說,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當前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就是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著眼於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時代性和實踐性,它不僅遵循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還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起來,具有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鮮明導向,這對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風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3]P655-656的嶄新論斷。同時,他還概括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四大基本任務:一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二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三是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四是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高度重視,為正確引導社會文化思潮指明了方向。
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
文化工作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國際化的背景下,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2006年11月,胡錦濤在第八次文代會、第七次作代會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製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重大課題”[1]P752-753。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胡錦濤認為,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就是要全麵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運用現代的各種高新技術手段挖掘出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加強對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加強對外交流,吸收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胡錦濤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也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他說,要更好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下,大力建設和諧文化,廣泛動員人民群眾投身和諧社會建設,要更好地構建和諧文化,就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作為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借鑒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道德基礎。
要根據時代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改革創新。胡錦濤認為,要創作出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就要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發,從文化建設的現實需要出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各級政府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繁榮文化市場,增強文化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