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述美國對日政策轉變的國民心理因素1945~1952
理論研究
作者:李京 嶽雄
【摘要】1945~1952年是美國對日政策有遏製到拉攏的大逆轉時期,美國的政治體製決定了其在製定政策時不得不考慮整個美國國民的心理需要,本文希望拋開傳統學術視角,轉而從國民心態的角度來分析美國在這一時期政策從遏製向拉攏轉變的原因。
【關鍵詞】美國 對日政策 國民心理因素
美國在1945到1952年前後對日本政策有明顯的變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看:1945~1946年初是堅定的遏製時期,有包括賠款在內的一係列遏製措施;1947到1948年底是政策搖擺期;1949到1952年是拉攏扶持時期,1949年美國國會決定取消日本的賠款,1951年《美日安保條約》則標誌著美國政策正式轉變。本文將以此分析其中國民心態的變動。
一、1945到1946年遏製時期美國國民心理分析
二戰對美國帶來的不僅有好處,還有無窮無盡的戰爭帶來的痛苦,因此二戰結束後美國國民對日本有仇恨的心理。美國自1814年美英戰爭後本土再未遭受來自外敵的燒殺擄掠,而珍珠港戰役中日本人重創了美軍,造成了巨大的創傷。這種創傷不僅來自於經濟的損失,更來自於心靈上的巨大打擊。而正是這種心態使得美國人支持並要求政府和軍方對日本開展報複。美國的參戰乃至原子彈的使用,戰後麥克阿瑟將軍的占領,對日本清算式的賠償金額,都可以看作是這一心態的體現。“美國使用原子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國人民雪恥的心理。”,這場戰爭對美國人來說不同於反德、反意的戰爭,它是一場“報複戰爭”。太平洋戰場上美國的損失也是極其巨大的,美軍的傷亡人數在12萬到13萬之間,雖然遠遠不及歐洲戰場慘烈,也是美國人所不能接受的,畢竟是日本以偷襲的方式將其引入了戰爭。美國的士兵對日本軍人的厭惡和仇恨情緒非常明顯,他們對日本士兵沒有同情和憐憫,“一位海軍陸戰隊隊員這樣說,向一個日本士兵‘開槍射擊……就像殺死一條響尾蛇。’”在這種心態之下,美國戰後初期的遏製政策就顯得理所當然了。
二、1948年後拉攏時期美國國民心理分析
戰爭的結束的美國人開始恢複了正常的生活,同時他們的心態也產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又導致了政策的變化,其中主要的有四種心態:
(一)超然心態
拉攏的聲音想要出現並站住腳跟,美國人首先需要從戰爭中的仇恨和敵視心態中擺脫出來,美國僅不到4年的時間就擺脫戰爭仇恨的與美國人的超然的心態有很大的關係。造成這種超然心態的客觀原因有很多,拋開美國的優越條件不談,自1814年美英戰爭後美國本土再未遭受來自外敵的燒殺擄掠,使美國人很少能夠對戰爭產生源遠流長的仇恨感,相反幾場戰爭反倒使美國越來越壯大,同時這個牛仔式的年輕國家對戰爭本身就沒有巨大的厭惡感,因此他們對戰爭的愈合能力是十分強大的。2006年是珍珠港事件65周年,一位年輕的美國軍官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不恨日本人,然而自豪自豪於昔日的敵人變成盟友。
美國人退出戰爭與進入戰爭的速度都是驚人的,杜魯門在他的回憶錄中多次提到這種讓他無奈的國民狀態。“一旦敵對行動結束,美國人便同樣自動迫切要求趕快恢複平民生活。曆史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人們在解除武裝上有他們那樣快。”1946年4月17日,杜魯門在白宮舉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對記者講,國家的陸軍複員人數達到了七百萬,杜魯門甚至將其稱為“解體”。這種驚人的複員速度可以證明美國民眾超然的心態。
(二)孤立心態
美國的孤立體現在整個一戰和二戰初期,甚至影響到了美國戰後的國民心理及對日政策的製定。“美國在製定外交政策時,既受到孤立主義與幹涉主義的影響、又受到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影響。它們被有選擇地用於不同的場合。”
戰時的美國人為了勝利可以不惜一切,戰後在孤立主義的影響下,希望過上安逸富足的生活的百姓們不願意繼續的在生產線上無償工作了,美國駐滬總領事卡賓德的一段話或許真實地說明了這一點。他說:“我們可以解除日本一切的工業,並且以必要的商品供給日本,借以彌補日本生產與維持它人民所需之品的不足...美國納稅人是不會接受這種解決辦法的。”國民再也不希望這樣無償的勞動下去,這種聲音要求美國幫助日本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