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虯髯客傳》三種譯本中虯髯客進退場英譯比較(1 / 2)

《虯髯客傳》三種譯本中虯髯客進退場英譯比較

理論研究

作者:羅心悅

【摘要】豪俠小說是晚唐傳奇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類,而以單篇形式流傳下來的《虯髯客傳》就是最著名的豪俠小說。作者通過比較分析三種描寫虯髯客進退場的譯本,以探索古代小說英譯技巧與原則。

【關鍵詞】虯髯客傳 進退場 英譯比較

《虯髯客傳》表達了 “聖賢起陸之漸,際會如期,虎嘯風生,龍騰雲萃,固當然也。將餘之贈,以奉真主,讚功業”這樣的願望。

本文選擇的三種譯文分別為:楊憲益、戴乃迭譯本,William H. Nienhauser Jr. 所編《Tang Dynasty Tales: a guided reader》中Wang Jing譯本和電子科技大學英語專業筆譯理論與實踐課程老師周勁鬆譯本,文中簡稱“楊譯本”“Wang Jing譯本” 和“周譯本”。

一、小說人物進退場方式和效果

小說人物的進場安排,是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最初環節。退場描寫不但能為前文增色,更能進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題。《虯髯客傳》中虯髯客的進場主要是通過外貌描寫,在人物進場的當口,用極簡省的筆墨,勾勒出凝聚人物命運或基本性格因素的外貌形象特征來。虯髯客的退場同樣也具有藝術效果。人物的退場並不是故事的結局,更不等於高潮的到來,虯髯客的次次退場或突出虯髯客的性格特點,或為下文埋下伏筆,承上啟下,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二、《虯髯客傳》中虯髯客進退場三種譯文對比與分析

《虯髯客傳》中虯髯客共有四次進退場,原文中省略了對第二次退場和第三次進場的描寫,故本文不予討論這兩次的譯文。文章共選取三次進退場進行討論。

第一次進場:

原文:……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虯,乘蹇驢而來。

譯文:

……, when suddenly a man of medium height with a curly red beard rode up on a sorry-looking donkey.(楊)

Suddenly a mid-sized man whose red beard was curled like a dragon approached them, riding a lame donkey.(Wang Jing)

……, before he found a man of middle height characterized by a beard of fiery bristles coming up on the back of a lame donkey.(周)

作為第一次對虯髯客進場的描寫,簡潔而生動地刻畫了虯髯客外貌特征,坐騎以及速度。蹇驢就是瘸腿驢,通常瘸腿驢是跑不快的。但虯髯客的這頭瘸腿驢速度卻很快,說明的驢主人非同一般。

比較三種譯文,我們發現對於“忽有一人”的翻譯,楊和Wang Jing譯本都用“suddenly”來表達“忽”,而周譯本沒有譯出這個字。

“乘……而來”的翻譯,楊譯為“ride up on”, 周譯本用“coming up on the back of”直截了當描寫出虯髯客的動作。Wang Jing先用一個“approach”作為動作,寫出虯髯客與李靖、紅拂女二人相對位置的接近,再用 “riding”一詞說明虯髯客的動作是騎。

第一次退場:

原文:言訖,乘驢而去,其行若飛,回顧已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