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述美國對日政策轉變的國民心理因素1945~1952(2 / 2)

孤立心態還影響到了大選,1946年共和黨和南部民主黨在國會大選中擊敗新政自由派力量獲勝,許多保守議員都是孤立主義者 ,他們主張置身於歐亞大陸事務之外,減少對外幹涉,孤立主義的政黨贏得選舉,也使美國政策開始轉向。

(三)恐懼心態

1945年廣島長崎兩枚原子彈的使用加速了二戰的結束,根據美國官方的說法,核武器的應用拯救了成千上萬美國戰士的生命。戰後美國官方極力粉飾著原子彈的作用卻無法抵製原子彈爆發成功的消息在美國公眾中流傳,深深的恐懼感就占領了每一個美國百姓的內心。這種足以摧毀一切的力量是不是會降臨到美國人的頭上成為那一段時間甚至直到現在每一個美國人的苦惱。隨即日本的投降並沒有消除這種恐懼感,反倒使美國人更加的不安,他們不認為自己是勝利者,反而他們感覺到他們會是下一個潛在的受害者,當時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一名官員寫道,“在勝利的時刻,全國民眾的情緒比1941年12月珍珠港遭襲還要灰暗。”

對原子彈的討論變得更不能受官方的左右,更為嚴重的是,這種心態明顯的影響到了官方。《紐約太陽報》記者描述了華府公眾的情緒:“48小時裏,新型炸彈成為公眾談話的唯一話題,整個城市彌漫著一種壓迫感。”美國國務院一位官員也評論說,美國社會沒有減弱恐懼的歇斯底裏,電台、報紙仍在無休止地談論原子彈。這種自下而上的恐懼感彌漫在美國,似乎出路就在政策的變動之上,包括對日政策的變化。

(四)虧欠心態

原子彈的使用造成的損失觸目驚心,1945年日美統計的數據是廣島傷亡20萬人,長崎8.6萬人,時至2007年,根據日本的有關部門統計,廣島長崎因為原子彈及後續問題死亡人數分別達到25萬和14萬,經濟損失無法衡量。如此巨大的傷亡,對於信奉基督教的美國百姓和美國主流言論來講,會造成巨大的虧欠心理。

而虧欠心態並非如上述三種心態一樣在美國是一種普適的心態,但有相當一部分的美國人對原子彈的使用持批判態度,認為這是有違人性的。美國的修正派一直反對原子彈的使用,他們認為戰後對美國為了證明核武的正確性而對可能的傷亡做了誇大的估計。羅斯福和杜魯門的顧問威廉李海在他的回憶錄中說:“美國首先使用原子彈表明我們繼承了‘黑暗時代’野蠻人所慣用的道德標準。從未有人教我以這種方式來進行戰爭,更不能以殘殺婦女兒童來獲取戰爭的勝利。”這種聲音雖然並非出自官方,但對於美國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從道德和宗教上帶來的巨大的壓迫感讓美國人質疑政府的決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美國的對日政策。

三、小結

一國製定某一項政策並不會僅僅簡單的因為地緣政治或者國家利益就會有一個固定的藍本,還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美國對日本的外交政策由遏製到拉攏的變動,受到了仇恨、超然、孤立、恐懼、虧欠等多方種的國民心態影響,在這些心態與其他因素的合力之下,才會導致這種奇特變動。現階段我國乃至世界學術界對該問題的討論分析多集中在國家利益層麵,忽視了一過政府的決策者其實也是本國國民,他們的心理也會受到國民心理影響這一事實,從而忽視了對於心理因素的討論。然而,根據當今的亞洲局麵和日本態度來看,我們不得不說這種國民心態主導下的政策變動,雖然符合國民的心理需求,可惜做出的決策卻未必是正確的。在心理作用之下導致的政策的轉變,釀成了如今日本對國際形勢認識不清,對曆史不能正視的惡果,在這一問題上的國民心態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和判定。

參考文獻:

[1]高芳英.美國史學界關於對日使用原子彈原因的論爭[J].內蒙古大學學報,1999,(2).

[2]詹姆斯.科比.馬丁.美國史[M].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杜魯門.杜魯門回憶錄第一卷[M].北京: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4.

[4]徐進梅.1947~1948年美國對日政策轉變的國內因素[J].紅河學院學報,2005,(4).

[5]代兵.恐懼中的勝利者—原子彈轟炸日本對美國社會的影響[J].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5).

[6]威廉·李海.我在現場[M].華夏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