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動作曾出現在P-13動作裏。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是一個邊線動作,因此3/4圓弧段要盡量緊貼邊線。在操縱飛行時,操縱者可以用眼角餘光標記一下120°的開角線,以使動作不超出空域範圍,否則整個分動作為零分。此外,3處轉角的轉彎半徑必須一致,“半滾”控製在第二段“45°線”中點。模型飛機從進入到改出,依次從底邊航線、中間航線轉入頂邊航線,整個分動作航跡關於中間航線對稱。因為這是一個邊線動作,所以在“45°線”的2個爬升段時,要稍微拉得“過”一點。這樣做的原因是操縱者在看中間航線和頂邊航線的模型飛機姿態時會有較大視覺誤差,拉得稍“過”一點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視覺上的缺陷,使實際飛行軌跡比較飽滿。
P-15動作
——“殷麥曼”帶2個“側飛”
“殷麥曼”帶2個“側飛”是P-15的第三個動作。模型飛機從第二個分動作改出時正處於頂邊航線,“正飛”過中線後,推“半圓筋鬥”直至底邊航線。緊接著做“1/4滾”進入底邊航線上的“側飛”直線,過中線後再做與第一個同向的“1/4滾”並拉1個“半圓筋鬥”直至頂邊航線。在模型飛機改平的瞬間,做“1/4滾”進入頂邊航線上的“側飛”直線,到達進入點時做與第三個同向的“1/4滾”並“正飛”改出。
在這個動作中,須記得“1/4滾”與“半圓筋鬥”間沒有航線銜接,在推完“半圓筋鬥”、模型飛機進入“倒飛”的瞬間就要做“1/4滾”,變為“側飛”姿態。第一個“1/4滾”和第二個“1/4滾”的動作點關於中線對稱,且做完第二個“1/4滾”後須迅速拉“半圓筋鬥”,在拉完它的瞬間還得做第三個“1/4滾”。之後經過一段“側飛”,模型飛機在進入第一個“半圓筋鬥”的點上做第四個“1/4滾”。“半圓筋鬥”和“1/4滾”的銜接沒有直線段,從進入到改出,模型飛機的姿態依次為“正飛-倒飛-側飛-正飛-倒飛-側飛-正飛”,而在“殷麥曼”的兩條直航線上一直處於“側飛”,這也是動作名稱的由來。由於從“殷麥曼”的角度來說,它可以被看作是由兩個“圓筋鬥”相切而成,因此分動作裏的2個“半圓筋鬥”半徑相同,關於中線對稱,且頂邊航線和底邊航線的“側飛”直線段與“圓筋鬥”的直徑等長。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二和第四個“1/4滾”要提前做,因為“1/4滾”同樣會在航線上產生直線段。如果非等到動作標注點再做,那麼“半圓筋鬥”和“1/4滾”間必然會出現一小段銜接直線,導致位滾動作偏移。從動作美觀的方麵來看,在2段“側飛”直線上,操縱手應盡量將模型飛機的正麵朝向裁判。一般來說,F3A的正麵塗裝最漂亮,這樣做的話可提高裁判給出的印象分。
P-15動作
——“半方筋鬥”帶“半滾”
P-15的第四個動作是“半方筋鬥”帶“半滾”。具體動作過程是:模型飛機“正飛”進入,推1/4圓弧進入垂直俯衝,在下降邊中點做1個“半滾”,然後拉1/4圓弧到達底邊航線,“正飛”改出。
這個動作不是特別難,但要注意進入時推出的圓弧和改出時拉出的圓弧半徑應保持一致。關於航線中段的“半滾”,不僅要在下降邊的中段,還要保證動作點同樣在中間航線上。該動作難點是如何將模型飛機推成垂直俯衝下降,尤其是在飛行場有風的情況下。在操縱時最好找一名有經驗的助手協助判斷模型飛機的姿態,使下降邊不僅直且緊貼邊線不出界。初期訓練時應在無風情況下進行,熟悉操縱位看到的模型姿態後再在有風情況下訓練,並根據風向和風速做具體舵量調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