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發現有些學生經過幾次成功的完成單片機項目後,開始盲目產生自滿情緒,這時就進入了第二步驟的實施階段。
通過加深項目課題的難度,加大程序的複雜程度,從而給學生施加壓力。老師從開始的“又問必答”和“詳盡分析”,轉變為激勵學生自主進取,挖掘潛能,挑戰自我,並鼓勵其與同伴進行合作。
我們激勵學生不斷進取,挖掘潛能,挑戰自我,並鼓勵其與同伴進行合作。於是,教練在給出項目課題後不再手把手演示,轉而讓學生獨立操作,用他們自己的思路完成項目任務,實現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一定的難度使學生們自滿情緒得到了抑製,自主訓練的過程使其積極性得到大幅度調動,討論與合作又讓他們感受到團隊的力量,即使是有難度的項目,學生也可以從中體驗到階段式的成功。
3.動力來源——特殊的評價機製。
由於培訓的特殊性質,在教學評價環節,我們引入了末尾淘汰機製。比賽名額2名,培訓學生12名,淘汰率為83%。
為了確保競爭的公平性、合理性,我們對評價方式上進行了改革。
首先,摒棄了以往慣用的“最終評價”,堅持“每日評價”。考核時間為每天上午,考核內容為前一天的訓練課題,考核成績每天都被記錄在案,每周請省裏的專家做一次綜合測試。
這種評價方式的實施效果是: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使之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充分挖掘潛力,並且學生能夠清醒及時地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適時地進行反思和總結。
其次,摒棄了“僅對學生評價”,實現“對師生共同評價”,把12名學生分成3組,分別由3位教師各自指導。
這種評價方式的實施效果是:更進一步地激發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學的壓力和教的壓力共同形成了一股強勁的學習動力,確保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裏教學質量的最大化、最優化。
三、單片機課程改革的思考
經曆了曆屆全國單片機技能大賽的洗禮,重新回到本職崗位中後,作為一名任課教師,我漸漸發現,在技能大賽中的這些成功教學經驗,其實可以融入單片機課程改革。
1.教學內容的改革
1)設備的改革
以往單片機實訓課程中,是通過發給學生元器件、學生自己用萬能板搭建電路的方式進行硬件電路的搭建,這樣做有三個缺點:一是費時,整個實訓過程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用來搭建實訓電路,大大占用了操作時間;二是成功率低,電路板搭建質量直接關係到功能是否完成;三是擴展能力差,搭建好的電路隻有單獨的功能,針對每個課題必須搭建不同的電路。[2]
這是單片機課程實訓中的一個瓶頸。由於技能大賽,我校引入了28台亞龍YL-236單片機試驗台。它把單片機課程中用到的電路分類並製作成一個個功能模塊,學生隻需選取需要的模塊,用接插線連接控製電路,編寫控製程序輸入單片機,單片機控製裝置就能按程序運行了。這樣一來,搭建電路的時間減少了,同時也避免了由於電路質量而導致故障。
2)教材的改革
傳統單片機教材總是一上來先講單片機原理,然後是彙編指令,接著講軟件編程,而後再是總線係統與外圍器件,最後才來一些實例。這樣先理論後實踐的學習模型對於中職學生來說是不合適的。中職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很難對枯燥的理論知識建立起形象思維,先理論再實踐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單片機課程很難,自己學不會的抵觸情緒。因此單片機課程教材的改革刻不容緩。[3]
本人在全國單片機首席專家葛金印的組織下參與新編了《單片機控製項目訓練教程》一書,打破了“先理後踐”的常規教學模型,精心設計了多個日常生活中常見、常用的功能項目。然後把每個大項目從易到難切分成6至7個子任務。把單片機枯燥的知識點巧妙的融入到各個子項目中去。在前幾項子任務中,教練秉承“要用什麼教什麼”的理念,盡量簡化理論灌輸,讓學生在各個子項目實踐中理解理論知識。後幾項任務為綜合任務,讓學生綜合前麵學習的子項任務搭建貼緊生活的應用項目,讓學生學以致用。這種教學模式,筆者形象的稱之為:“餓人吃飯”模式。筆者女兒年幼,不肯吃飯,因為從出生至今其外婆照顧的麵麵俱到,從不知道饑餓的感覺是什麼,所以也就不明白為何要吃飯。筆者餓其兩頓,自此以後吃飯再不成困擾。學生學習也是一樣,對於枯燥的單片機概念,學生不知為何要學,學了何用,沒有自主學習的動力。通過新教材中各個分立任務,讓學生先做,把知識概念融入到做中,學生在做中學,老師在做中教。使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才能實現“做學教一體化”的教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