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單片機技能大賽看單片機課程改革(1 / 3)

從單片機技能大賽看單片機課程改革

學術交流

作者:徐自遠

【摘要】技能大賽,作為引領導向,對職業院校的職業教育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本文總結在單片機技能大賽中成功的培訓經驗,使其融入單片機課程改革。

【關鍵詞】技能大賽;職業教育;課程改革

一、引言

作為一名單片機教練,自2009年第一屆《“亞龍杯”全國單片機控製裝置安裝與調試大賽》以來,本人已經接連為學校培養出4名全國金牌選手。

作為他們的培訓教練,5年來在全程指導訓練與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新的教學探索和嚐試,賽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體會與反思,與各位分享。

二、大賽培訓期間的教學探索

1.方法來源——“教、學、做”合一教學法

9月開學,11月份學生就要迎接迫在眉睫的無錫市技能大賽,他們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入門單片機技術,所以,本次培訓中,常規教學方式根本無法滿足要求,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方式。

參照溫家寶總理提出的“職校教師應在做中教,因為隻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學生應在做中學,做中學才是真學”的中職教育新理念,我們便開始嚐試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習知識,在“做”中理解知識,在“做”中鞏固知識;讓老師在“做”中教理論,在“做”中解決學生問題,在“做”中幫助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我們稱之為“教、學、做”三合一教學法,分為三個具體的實施階段。

第一階段:確立分立項目。為了讓學生迅速的掌握所需知識,盡快完成單片機技術的入門,教練組打破原有教材的章節順序,重新整合理論知識,把實驗設備按照模塊拆分成從簡單到複雜的13個分類項目,針對每一個項目出一到兩套對應訓練課題,並編寫相關校本教材。

第二階段:順利入門。該階段中,教練先對這個項目所需要用到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然後演示操作方法。緊接著,學生馬上開始實際操作。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容易就理解並鞏固了所需要掌握的知識,並實現融會貫通,入門速度很快。

第三階段:有效提升。學生入門後,教練慢慢放手,不再一步步演示。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之後的幾個課題,教練隻講解所需要用到的理論知識,然後給出一定的編程思路,由學生運用前麵所學知識,自主編程。這樣做的好處是:給學生留出適當空間,更能激發其求知欲、參與欲、創造欲。實踐證明:這階段,學生提問頻率大大提高,新思路層出不窮。此時教練可從旁很好的觀察學生的特點及知識掌握程度,從而及時修改教學重點和訓練方向。[1]

通過這三個階段,學生完成了對單片機控製技術知之不多到熟練掌握的跨越。通常情況下,學生了解單片機基本模塊和編程入門知識需要一個學期的教學,而我們僅用了2個星期就把學生領進了單片機控製技術的門檻,這充分顯示了“教、學、做”合一教學法的優越性。

2.興趣來源——成功體驗法

陶行知說過:“當我能把一件事做得很好,能遊刃有餘地注入一些新的想法,我駕馭它而不是被動地應付的時候,我會很滿足開心,這時我發現興趣不知不覺地產生了,雖然以前我對此沒有特別的興趣。”

顯然,學生們對單片機的未知,使他們無法駕馭單片機控製技術,從而產生有一種畏懼感。他們沒有成功的經驗,所以沒有自信的根基,興趣更是無從談起。基於對學生學習心理的分析,教練組決定在培訓中貫穿一個宗旨:“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他們體驗成功的過程。”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信與興趣。在具體實施時,主要通過兩個步驟來實現:(1)在容易中體驗入門的成功;(2)在困難中體驗階段性的成功。

最初的幾個項目,教練組特意設計得比較容易,學生按照老師的理論講解及操作指導後,基本都可以掌握,在做的過程中,即使有問題,老師立刻會和學生一起分析問題,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學生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給與肯定和鼓勵。幾次成功地完成項目後,學生漸漸消除了對於單片機課程的畏懼,信心和興趣也就培養起來了,學生們開始敢於自己編寫程序,敢於產生新的想法了。

作為教練,我們需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善於觀察學生學習心理的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教學進程,達到教學目的,優化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