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裝置控製係統同期改造經驗(3 / 3)

(9)原輔操台布局統計:對(下轉第251頁)(上接第249頁)輔操台的布局進行拍照,並統計輔操台上開關的位號、功能、開關形式、接線方式、去向以及信號類型;

(10)原係統控製組及長短趨勢組統計:根據工藝的操作習慣,新係統中所有的控製組還有趨勢組都保留和老係統的一樣,所以對老係統的所有控製組及趨勢組進行了統計。在統計的過程中,和工藝人員不斷的確認,對趨勢組的分組進行了微小的改動,改動的部分作標記並注釋;

(11)其他:成套控製係統點數統計、先進控製點數統計和先進控製說明分析、先進控製流程圖畫麵統計、聯鎖邏輯I/O點的統計、MCC(電氣)信號統計、DCS部分MCC點大多都是些現場泵的運行信號和泵故障信號顯示,從隔離場所、節點類型(有源或無源)、觸點類型(常開或常閉)等方麵進行統計。

3.1.2 自主開發程序,提高組態信息的準確導出和轉換效率

每套裝置的係統改造需要統計的信息種類繁多,數千台設備,每台設備需要統計多種參數和信息,累計起來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我們自己編程開發程序,導出原係統組態信息;參考現有資料;徹底解讀原係統控製邏輯(順序控製、邏輯控製、複雜控製和複雜計算等)。同時轉換部分組態信息到新係統,然後人工對轉換好的組態進行增補和修改,完成全部係統組態,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建立測試平台,提前測試、反複驗證

本次係統改造項目尤其是聚乙烯DCS改造,涉及大量的程序、複雜控製和複雜計算,這三者的功能實現是此次項目改造中的重點和難點。

在前期資料整理出來後,我們就搭建好測試平台,組織人員對畫麵進行組態並由工藝確認;為了精確測試廠家的組態,我們對HONEYWELL的TDC3000和橫河的CS3000係統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OPC編程,實現了實際運行的DCS實時數據到測試平台傳輸,用實際數據測試新的組態,驗證複雜計算和複雜控製的正確性。這種測試方法是我們的首創,這在任何廠家都沒有應用過。

通過對控製組態提前測試、反複測試,不斷查找問題,一步步的改進。在FAT前我們和係統廠家一起對複雜計算、複雜控製、邏輯控製及順控做了一次全麵測試和改進;在FAT中又做了一次測試和改進,FAT後,廠家又到獨山子和我們做了多次測試後改進,直到達到預期目標為止。

3.3 管理精細,使項目質量全程受控

在控製係統改造項目中,不僅有全局觀,還要對係統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做得絲絲相扣。我們將係統工作量進行分解,將每一個控製機櫃都責任到人。係統負責人首先向內部各單元負責人進行對接,使他們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明白要幹什麼、怎麼做。然後由各單元負責人向施工單位人員一一進行對接。原則上從藍圖核對、下線和上線由一人負責到底,以減少人為犯錯的機會。

3.4 確定以儀表車間為主體的項目體製,發揮主導作用

儀表車間針對係統操作畫麵與工藝車間一一對接,工藝車間提出了500多條修改建議,全部進行整改。接下來與施工單位進行對接,儀表車間對施工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包括作業麵如何展開、工具如何定位、工業垃圾如何處置都做了明確的要求,並且以規範的文本形式交予施工單位。

在施工前儀表維護人員以小組為單位,與施工單位對藍圖進行核對,對照藍圖對係統電纜一一進行核對,在項目實施前解決500多個問題。在機櫃下線和上線過程中,按照事先分配好的人員進行監護,一般每個櫃子裏有兩名儀表人員監護,施工單位按照我方的要求,拆一組信號套一個線標,並且將舊的線標保留,拆完一個端子排後監護人員根據前期的電纜統計表再一一進行確認,保證電纜標示無誤。在電纜上線時,在按照下線時做好的標示一一在新機櫃中轉移,施工人員按照我方製定的質量控製程序穩步進行,忙而不亂。

4.結束語

七套裝置控製係統改造是全廠儀表檢修的著眼點,其中乙烯和聚乙烯裝置改造涉及近100麵機櫃拆裝,4萬點接線,現場1萬台儀表設備的控製方案、邏輯、參數經過逐一解讀、轉化、移植,實現了百分之百準確對接。七套裝置順利開工,控製係統可靠穩定運行,未出現任何控製係統故障,裝置檢修後一次投料成功。

係統改造後得到進一步優化,消除了7套裝置控製係統存在的隱患,老區控製係統與新區各裝置型號統一,極大的降低了備件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