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2 / 3)

在“咖啡事件”中,摩根丟失了他在鄧肯商行的職位。他決定自己開辦自己的商行——摩根商行。從咖啡生意中,摩根認識到隻有大膽作出決策才能達到賺錢的目的。自此以後,摩根無論參與什麼生意,從不去考慮風險有多大,他作出決策的膽量也就越來越大。他堅信,風險越大,賺的錢也越多。

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慘敗,為此,法國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法國政府要支付給德國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還要尋找資金來修補千瘡百孔的國民經濟。要刺激經濟的複蘇和發展,必須要發行25億法郎的國債。可問題是,國債的確可以發,可有誰敢買呢?這麼一大批國債的發行,又是在法國戰敗的背景下,誰有如此大的膽量來冒這個風險?誰願意冒著大風險,在這一片廢墟之上掙紮呢?

摩根卻不這樣認為。直覺告訴摩根:在當前這個時代,政治經濟的動蕩是會時時發生的,各國政府要想不垮台,就必須大量的發行國債。所以,以後這項業務必然會成為投資銀行證券交易的重頭戲,隻要能掌管這項業務,就必定會成為未來金融界的領頭羊。一切都在摩根的預料之中。於是,摩根作出了第二個決定他命運的抉擇:以一己之力承擔這5000萬美元的國債。

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這畢竟是5000萬實實在在的美元。怎樣才能消化這批國債?摩根又作出一個挑戰傳統規則的大膽計劃:他要打破華爾街的傳統,把各行其是的所有大銀行聯合起來,形成一個規模空前、資財雄厚的國際承購組織——辛迪加,而他則理所當然地成為這個帝國的領導者。這個驚人的計劃遭到了他商業夥伴克理姆的反對:“你敢去買那5000萬的法國公債已經夠膽大了,如今,你竟還要去挑戰華爾街多年以來的遊戲規則和傳統,你知道這將帶來什麼嗎?你一定會被這風雲變幻的金融巨鱷給吞掉的。希望你再仔細考慮你的決定。”克理姆走後,摩根陷入了深思之中。

克理姆的話的確有道理。幾十年來,華爾街的傳統一直是,誰有機會誰就獨吞,就算自己吞不下去,其他人也別想再去染指。然而摩根憑著過人的膽略和遠見,看到了暴風雨雖然是不可避免的,但風雨之後一定會有彩虹,隻要有希望,就大膽去做,去拚搏。曆史的發展證明了摩根的大膽抉擇是正確的,他的成功不僅使他自己成為華爾街的中樞。最終,摩根憑借著他的經營理念和冒險精神,為整個摩根家族積累了數不清的財富。

摩根成功的事例在猶太人中廣為流傳,是猶太父母經常講給他們孩子的故事,以此來教育孩子要有冒險精神,要有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的膽量。隻有具有冒險精神,在生意場取得成功的概率才會更大一些。

猶太商人善於抓住機會,並且敢於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這一點,也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們很容易理解膽量,尤其是冒經濟風險的膽量,而這是成功的猶太商人所具有的特征之一。戰勝生意中的困難並以此獲得高收入,顯然需要有某種程度的勇氣,以及克服恐懼的能力。許多猶太商人承認,他們的膽量是在他們的商戰生活中培養並有意識地發展起來的。這意味著,你也可以做到。

敢於冒險並不是賭博提起猶太人的冒險精神,也許很多人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一邊讚揚一邊羨慕;有的人則表示不以為然,他們覺得猶太人的那種冒險無非就是一種合法化的商業賭博,不過是猶太人的運氣好,大多數情況都是他們賭贏了而已。這種看法是很片麵的,冒險絕對不是賭博那般膚淺或者簡單。

勇於冒險並不同於賭博。賭博隻是單純的碰運氣,而冒險並不等於碰運氣,它是積極主動的進取。打個比方吧,怕樹葉掉下來砸破腦袋的人做不成事,而下著冰雹到露天地裏溜達的人也會被砸得鼻青臉腫。真正創富的人不避風險,卻絕對不蠻幹,他們有自己的風險法規。真正的冒險不是頭腦發熱後的產物,而是謹慎的人進行的大膽嚐試。

談到喬治·索羅斯和量子基金,我們都會以為索羅斯是個瘋狂的賭徒,而實際上,索羅斯是個非常謹慎的人,他敢於冒險,卻從不碰運氣。索羅斯在總結自己成功的原因時說:“我渴望生存,不願冒毀滅性的危險。”索羅斯是匈牙利猶太人,小時候飽受德國法西斯的迫害,跟隨父母東躲西藏、朝不保夕。1947年,17歲的索羅斯隻身離開祖國,來到英國倫敦。生活對他來說,隻有艱辛。為了生活他幹過無數苦力,當過侍者、油漆工、收過蘋果。19歲那年,索羅斯考取了著名的倫敦經濟學院。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一刻也不敢放鬆自己,由於貧困,他不得不一邊學習一邊打工維持生計。一次,他到火車站當搬運工,不幸摔傷了腿,他隻能拄著拐杖,一次次地去慈善機構申請救濟,每當回憶起這段日子,他總是說:“我害怕再次跌入和觸及那樣的生活穀底。”

索羅斯在經濟學院畢業後,進入一家證券公司當見習生,他的才華此時開始顯露出來。同時他也迷上了充滿刺激的證券交易。很快,他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奮成為這方麵的專家。1956年,索羅斯帶著自己的全部積蓄,前往美國紐約開創自己的新天地,他以證券分析家的身份,專門給美國的金融投資機構提供歐洲市場的信息和建議。不久便因為成功地做成了幾筆大交易,聲名鵲起……索羅斯從不孤注一擲冒風險。他認為好的投資者從不玩走鋼絲的遊戲。他每天都要閱讀大量商業報刊,從中尋找那些可能有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內容。他和海內外1000多家公司建立業務聯係,每天都要和他們溝通,以便獲取重要信息。他每天都要讀幾十份公司年度報告。索羅斯也關心具體的股票,但不是關注其近期內的動態,更多的是考慮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因素會怎樣改變產業的未來,從而改變具體股票的命運。70年代初,銀行的信譽很糟糕,並且人們認為還會繼續糟下去,銀行類的股票無人問津。但索羅斯卻發現,銀行業已悄然出現變化,很多大學畢業生已經在銀行裏占有一席之地;這些新一代銀行家正在解剖銀行陷入低穀的原因,並提出新對策。他再仔細觀察大銀行的經營情況,發覺銀行業的狀況已略有好轉,其前景將會看好。於是,他馬上投入大量資金,購買銀行業股票。不久,銀行業普遍出現新氣象,股市裏的銀行業股票迅速上漲。索羅斯趁機把股票套現,他投入的錢增加了50%。

索羅斯投資十分謹慎,幾乎是每戰必勝。當別人在市場上追逐某一種股票時,他卻在認真分析全球金融市場的複雜形勢。他將全世界的金融市場看成一個棋盤,尋找棋局上的破綻,一旦發現機會——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在股票市場上,要隨時尋找別人還沒有意識到的即將發生的突變”——他就全力出擊,要像火箭一樣射向目標。他“永遠不會在有利可圖時遊手好閑地站在一旁”。1973年10月,索羅斯每天都要搶先看報紙上有關中東的消息。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的戰爭已經爆發。戰爭開始時,以色列軍隊處於守勢,損失了大量飛機、坦克,還有數千人傷亡。索羅斯的目光盯著報紙上的文字和照片,腦子卻在高速運轉:以色列為什麼開始吃敗仗,主要原因是軍事裝備落後,而他們軍事裝備是美國提供的,這就是說,美國的軍事裝備已經落後,將要更新換代。這樣一來,美國軍事工業會有大發展;而現在的狀況是,自從越戰以來兵工企業大多虧損,並且虧損越來越嚴重。這類企業的股票都成為“垃圾股”,沒有人買。索羅斯密切關注軍工業的發展,又專程去華盛頓與國防部的官員接觸,他還找軍工企業的承包商一起喝咖啡。一大圈走下來,索羅斯心裏有底了: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這時,索羅斯又獲得重要信息,一些公司已得到大量訂貨合同,最近幾年利潤不會差。於是,索羅斯馬上行動。從1974年年中開始,他大量購買軍事工業股票,其中包括“諾斯羅普公司”、“聯合飛機公司”和“格拉曼公司”等股票,他還購買了傳聞中即將倒閉的“洛克洛德公司”股票。1975年,索羅斯買了許多電子類股票。在他看來,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輸得很慘,主要原因是其電子對抗設備已經落伍,而在現代戰爭中,武器裝備的性能要靠技術水平實際上取決於電子技術水平。可以預測,電子設備公司將得到大的發展。果然,軍工類和電子類企業空前發展,其股票上漲,為眾多的投資者所追捧,索羅斯又大大地賺了一把。

索羅斯的成功其實就是因為他善於在股票這樣的市場中敢於冒險,他永遠不會在有利可圖時遊手好閑地站在一旁不動的。他及許多成功人士的經曆都告訴我們:要想成功地攝取到大量的財富,承擔風險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你僅僅隻是用賭博時所采用的碰運氣式的冒險,則是絕對不可以的。

要知道冒險並不是徹頭徹尾的賭博,雖然冒險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真正意義的成功,不是賭博,而是靠實力、知識、機遇、決斷和冒險。單靠冒險得來的成功不會長久,機會有時要求你賭一把就賭一把,但不要使自己的頭腦發熱得像個賭徒。時刻保持冷靜的大腦,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是一種平衡而能自製、在冒險中能夠成功的人。在冒險之前,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冒險,必須認真權衡得失——時間、金錢、精力以及其他犧牲或讓步。

在敢於冒險的同時,還要善於精心運籌,可以避免危險結果的產生。因此需要注意:

1發揮分析判斷能力。隻有具有高超的分析判斷能力,才能夠把眾多非常複雜的關聯因素綜合起來作出正確的判斷。

2預備必要的應變方案。偶然性、隨機性的影響因素是難以預料和避免的。你如果隻有一個方案,那就要冒很大的風險。預備好必要的應變方案,才能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不測事變。

3充分利用主客觀條件。把一些未知的不確定的因素轉化為可以把握的確定因素,善於將不利的條件轉化為有利的條件,你就能在困境中化險為夷。

4給自己上了保險。你的冒險方案需要加上有效的“保險設施”,既要使冒險留有可調節的餘地,又要妥善處理失誤帶來的可能後果,這樣可以將冒險的損失降為最低。

投資不同於賭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不但要知道什麼時候是最佳的投資時機,還要對危險有超前的預見力與決斷力。在商業投資方麵,絕沒有十全十美、隻賺不賠的正確方案,有的隻是成功的信心和冒險的準備。商界冒險家的成功,除了極少數的幸運因素外,大多是他們充分估計了風險的係數,做好了應對風險的準備,從而增加了勝算的概率。

在冒險的同時,如果你能正確地注意以上四點,就不至於將冒險與賭博混為一談,才可以通過不斷地冒險來實現自我的超越,實現能力的突破,為自己增加財富。

在逆境中成功賺錢逆境無非就是人遭受了挫折或失敗的時候。在人的一生中,這種境況大概誰都會碰到幾次,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逆境。身處逆境之時,雖然麵臨著重重的壓力和困難,但同時也孕育著各種各樣的機會。逆境也並非壞事,隻要能夠在逆境中抓住機會,我們也能夠致富。

從許多成功的猶太人的經曆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絕好的機會往往隱藏在了逆境中,關鍵是看你是否能夠透過逆境的遮蓋,看到它們。

猶太人的民族史給了他們適應逆境的天性。在那漫長的奔波流離中,他們學會了發掘,學會了忍受,學會了如何從逆境中找出積極因素,改變痛苦的局麵。當這種大智慧應用於商業中時,猶太人就成了有錢的商人。猶太商人路德維希·蒙德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猶太商人路德維希·蒙德在學生時代,就幸運地與海德堡大學著名的化學家布恩森一起工作。這為他日後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堿加工廠奠定了基礎。在大學上學期間,蒙德發現了一種從廢堿中提煉硫黃的方法。後來,他隨家人一起移居英國,並為他的發明申請了專利。

從那時起,蒙德的心中就萌發了自己開辦化工企業的念頭。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買下了一種利用氨水的作用使鹽轉化為碳酸氫鈉的方法,這種方法是他參與發明的,不過這項發明仍舊不太成熟。隨後,他又在柴郡的溫寧頓買下一塊地開始建造化工廠房。與此同時,為了能讓那項發明變得完善起來,他繼續做著實驗。雖然他非常努力地工作,但最後的結果仍然未能達到要求。為了能夠早日完成實驗,蒙德幹脆將自己的家搬進了實驗室,開始了晝夜不停的工作。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反複而複雜的實驗之後,他終於解決了技術上的難題。下麵的問題就是將理論投入生產。

1874年,蒙德的工廠終於建成了。但是,工廠的效益並沒有預想的那樣好。起初一段時間裏,生產情況並不理想,成本更是居高不下,他的企業連續幾年都處於虧損的境地。不僅如此,當地居民由於擔心大型化工企業會破壞生態平衡,甚至進行抵製。蒙德深受打擊,不過,幸好猶太人獨有的堅忍性格幫助了他。雖然連受挫折,但是他並沒有氣餒,經過6年多的努力,他最終使產量增加了3倍,成本也降了下來,產品由原先每噸虧損5英鎊,變為獲利1英鎊。他的工廠取得了建廠以來的最大突破。

為了提高工人工作的積極性,蒙德作出了一項重大決定。在當時的英國,工廠普遍實行12小時工作製,這樣算下來每一個工人一周要工作84小時。於是,蒙德決定將工人的工作時間改變為每天8小時。他的這一舉動不但提高了工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且工人每天8小時內完成的工作量與原來在12小時內完成的一樣多,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好消息不斷傳來。工廠周圍居民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踴躍到他的工廠裏工作,因為到蒙德的企業裏工作,不但可以獲得終身保障,就連退休後都可以讓兒子繼續繼承父親以前的工作。在蒙德和他的員工的共同努力下,這家企業最後成長為全世界最大的製堿化工企業,蒙德本人也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富翁。

從蒙德的經曆可以看出,每個人都有遭遇坎坷或是事業失意的時候。不過,當麵對逆境和困難的時候,如果人們能夠坦然麵對,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那麼,無論情況多麼的糟糕,我們最終必能戰勝逆境,迎來希望。

因此,我們無論遇到再大的挫折和困難,都不要喪失鬥誌,更不要盲目地放棄自己的目標,否則我們隻會一事無成。即使發現實際情況與事前預測有相當的出入,我們也要毫不動搖地按照原計劃實施下去。這樣,我們才能在困境中破繭而出,也才能夠在逆境中獲得發財的機會。風險和利潤成正比《塔木德》上說:“在別人不敢去的地方,才能找到最美的鑽石。”也就是說,“高風險,意味著高回報”,風險和利益是成正比的。作為商人,要想在商業競爭中獲得最大的利益,就要敢於冒險,做常人不敢做的事情、不敢作的決定。往往風險越大,它的利益就越大,所以說敢於冒險是經商的一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