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該《外彙預付製度》規定,對於已簽訂出口合同的廠商,政府將提前付給外彙,以資鼓勵。但是這個製度有個缺陷,那就是必須允許退貨。猶太人正是盯上了日本的“提前付外彙”和“退貨”這兩點。這樣,猶太人先與日本出口商簽訂合同,將美元賣給日本,然後耐心等待,等到日元升值,再以退貨的方式將美元買回來,一賣一買,利用日元升值造成的差價,就可以穩賺大錢。當日本政府的外彙儲備達到129億美元時,才如夢初醒,意識到這種狀況的危險,然後才停止“外彙預付”,不過,還留了一個尾巴,允許每天成交1萬美元。最後,等外彙儲備達到150億美元時,日本政府隻好宣布日元升值,由360日元兌換1美元提高到308日元兌換1美元。就這樣,猶太人狠狠地賺了一筆。在短短幾個月內,日本政府則共損失了8億美元。而這筆錢大多都是被猶太人以這種方式賺走了。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本來日本的《外彙預付製度》是為了促進日本企業開展外貿的。接到國外訂單,盡早拿到外彙就可以及時進口所需的原料,確保按期交貨;企業拿到預付款還可以減少資金占用。允許退貨,也是交易場上的常例,本身並不是什麼大的漏洞,除非是在日元升值的情況下。猶太人就是想鑽原來並不是漏洞的漏洞,那就是利用日本的法律,可惜日本政府開始並沒有察覺,結果損失慘重。
追求最大利益是人的天性。想要獲取財富,我們不但要遵守政策,用法律法規來保證我們的經濟行為,還要靈活利用政策,給我們帶來財富。在這方麵,猶太人總是把這一策略運用到登峰造極的程度,猶太富翁赫希男爵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868年,土耳其政府準備建造一條從維也納路經保加利亞到君士坦丁堡的鐵路。這條鐵路全長2500多公裏,而且沿途地形複雜。土耳其政府通過預算,給出預計的平地造價為4萬美元公裏,山區造價為5萬美元公裏。
猶太富翁赫希男爵決定投標修建這條鐵路,並且同土耳其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該協議規定:該鐵路由赫希男爵出資修建,鐵路沿線的礦產森林資源由赫希開采,該鐵路竣工後,由土耳其政府租用,租期為99年,年支付租金2800美元公裏,鐵路勞動者又另繳納年營運費為1600美元公裏,合計每年可收回投資11%。鐵路營運後,每公裏鐵路收入超過4400美元租金部分,將由三家分成:經營者得50%,政府得30%,赫希得20%。經過周密策劃後,在鐵路修建前,赫希先說服土耳其政府發行債券,由他經營。赫希以26美元的價格買進一批麵值80美元的債券,轉手以36美元的價格拋售給公眾,僅憑借發行債券,就使赫希男爵大大賺了一筆。
在工程開工後的兩年內,赫希男爵共完成了500公裏的幹線,其中400公裏已投入營運,另外的660公裏也在動工興建之中。正在此時,由於鐵路伸入俄國的勢力範圍,遭到了俄國政府的強烈反對。這樣,土耳其被迫取消了整個線路中耗資最多、風險最大的1200公裏鐵路。而原來土耳其政府同赫希的協議中之所以給予他如此優惠的條件,這段鐵路是很重要的因素。現在協議依舊,而最難建造的地段卻取消了,豈不明擺著讓赫希發財嗎?據說俄國的反對,首先是由於赫希的調唆,赫希給了他們一筆好處;對於土耳其政府的政要,每人也獲得200萬美元的饋贈。這就是土耳其鐵路的官員之所以能夠就範的原因,完全是赫希暗中疏通關係的結果。
維也納到君士坦丁堡的鐵路終於竣工後,土耳其政府又向赫希買下這條鐵路。據估算,赫希在這筆大生意中共獲得3200萬美元。這當然也是賄賂政府官員的結果,其中一大半利潤都用於賄賂官員了。
赫希的成功,正是在合同中動手腳的威力。猶太人一貫主張要守法掙錢,不能越規,不能去掙不能要的錢。因此在猶太人的經商觀念中,他們一方麵守,另一方麵又善於合理地利用法律為他們服務。
法律隻能在一定範圍內是公正的。但是它是由人來製定的,並且隨著事物的發展在不斷地改進。所以,在法律內部一定存在著漏洞。精明的商人,就是利用法律的漏洞,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去發財致富的。沿著法律邊緣走即使再堅固的城牆,也一定能找到突破口。人無完人,所以由人製定的法律和契約也不會是完美的。沒有不投機的商人,但是這種投機應該建立在法律的規則和許可的範圍之內,沿著法律的邊緣走。
在猶太的商法中,猶太人一方麵是最為守法的商人的代表,另一方麵又是投機取巧和“巧取豪奪”的代表。在長期的法律鬥爭中,猶太人總結出來的經驗是,再完善的法律裏也有不可克服的漏洞,悉心研究這些法律,鑽透這個漏洞,就會有無盡的黃金流出來。下麵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卓別林憑借自己的智慧,保障了自己的合法利益。
1939年1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希特勒的侵略魔爪伸向了歐洲各地。為了諷刺法西斯主義的罪惡,卓別林著手編寫劇本,3個月後完成。1939年6月,他公開向報界透露片子的內容。這個現實生活中的獨裁者聽說要開拍一部公開諷刺他的影片,氣急敗壞地吼道:“把那個肮髒的猶太人抓來給我絞死。”
1939年9月7日,《大獨裁者》正式開始拍攝。《大獨裁者》開始的名字是《獨裁者》。原因是這樣的。卓別林帶著演員前往外地拍攝外景。正當工作緊張的時候,忽然,派拉蒙電影公司向卓別林寫信說,《獨裁者》的題目原是他們的專利品,因為他們有過一個劇本,題目就叫《獨裁者》。
卓別林感到事情節外生枝,有些棘手,就派人前去跟他們談判。談來談去,對方堅持不肯退讓,除非將劇本的拍攝權交給他們,否則決不罷休。
無奈之下,卓別林隻得親自找上門去,好言好語地同他們商量。可是派拉蒙公司仍然堅持,如果卓別林不肯出讓拍攝權,又要借用《獨裁者》這個題目,就必須交付25000美元的轉讓費,否則就以侵犯版權罪向法院提出訴訟。
正當卓別林左右為難之際,靈感突然爆發,機智地在《獨裁者》前麵添了一個字,使得派拉蒙公司勒索25000美元的計劃頓時化為泡影。
原來,卓別林添上了一個“大”字。按卓別林的解釋,那部電影的題目加了“大”字,成了《大獨裁者》,就不是派拉蒙公司劇本所意味的一般獨裁者了。兩者之間有了質的區別,這樣就談不上侵犯專利權了。
《大獨裁者》1940年10月15日正式公映,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光明與黑暗交戰的關鍵時刻,卓別林用自己的影片為反法西斯鬥爭作出了貢獻。
卓別林用自己的智慧巧妙戰勝了對手,維護了自己的正當權益。可見,任何的法律和法規上的條文都不是絕對嚴格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猶太人在簽訂合同的時候會反複地修改和斟酌,他們總是會把各種可能的情況都考慮進去,不讓對方有空子可鑽。猶太人的經理和老板每次做生意之前,都會先向律師谘詢,看有哪些法律限製。他們嚴格地遵守這些法律的限製,但是同時也喜歡研究法規和條文。他們會讓自己的下屬和懂得法律和經濟的朋友一起研究,看看這些規定有什麼漏洞。一旦發現了這些條文有說明不清晰的地方,就開始想辦法鑽這些空子了。
“鑽空子”是一種智慧在全世界的商界中,猶太人的重信守約是有口皆碑的。各國商人在同猶太人交易時,對對方的履約有著最大的信心。但是在當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時,猶太人是怎樣巧妙解決問題的呢?既然毀約行為是絕對不應該發生的,那麼為了既保證自己的聲譽,又保證自己的利潤,隻能鑽空子,找漏洞。讓我們來看下麵的例子:
1870年6月,洛克菲勒投資100萬美元,創建了俄亥俄州標準石油公司,這標誌著世界經濟史上最強大的托拉斯悄悄地誕生了。當時,公司所在地共有26家煉油廠,為了買下這些與自己競爭的對手,洛克菲勒采取的第一個措施就是使這些煉油廠瀕於破產,為此他秘密地和運輸大王凡德比爾特進行了一筆肮髒的交易,凡德比爾特給他20%的運費優惠,相反的卻提高別的廠家的運費,這一下子使許多煉油廠難以維持。這時,洛克菲勒就逐個拜訪這些企業主,聲稱願買下他們的工廠以拯救他們,他將用標準石油公司的股票來支付,而股票會升值,從而保證他們將來各個腰纏萬貫。這些煉油主們別無選擇。通過這個計策,使標準石油公司的生產能力,由1872年的隻占美國市場的4%,在1877年提高到占世界市場的95%以上。
在壟斷了石油市場後,洛克菲勒並未滿足眼前的利潤,他又決定大幅度地提高產品的價格,新價格達到原來的3倍以上,這必然會引起歐洲買主對此群起抵抗。但是這些抵抗是徒勞的。因為當這些買主用光存油後,即發現他們已無油可用,也無油可買,就這樣,這些買主乖乖地接受了新的價格,標準石油公司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標準石油公司一舉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托拉斯企業,洛克菲勒本人也因此成了億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