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韓福東:中國人的工匠精神(1 / 1)

韓福東:中國人的工匠精神

專欄

作者:韓福東

十幾年前,我還沒入媒體行當的時候,對報紙的一則報道,印象很深刻,經濟觀察家們痛心於中國連一家快餐店都做不好,幾個品牌接連關門大吉。沒過幾年,情況就已幡然大變。本土的中式連鎖快餐,誰說品質比洋快餐差呢?它且有自己秀於林的特色,畢竟中國廚師不是蓋的。

但更多時候,中國人的日常飲食是在一些蒼蠅館子裏完成的。問題不在於飯菜的廚藝,而在餐飲的品質。環境髒亂差,食材假冒偽。它是這個人口大國一切流水生產線的縮影:中國可以製造出好的產品,但問題在於,我們一般更熱衷山寨和劣質產品。

這兩天,騰訊視頻欄目“事實說”在討論一個很嚴肅的話題:中國是否缺少工匠精神。所謂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他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要想具備這種精神,第一是熱愛你所做的事,勝過愛這些事給你帶來的錢;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細琢。

節目嘉賓郭宇寬和王福重現場掐得厲害,生平最愛看打架,讓觀眾怎一個爽字了得。但這麼短的節目內,想爭出個你敗我勝,任你是唾沫紛飛,顯然亦非易事。分歧固然有啟發,同樣重要的是,他們立論間的一致之處。

王福重強調的知識產權保護製度和寬容的文化土壤,以及郭宇寬所謂的“設計和創造的生態係統”,都深得我心。因為知識產權保護不利,所以才沒有多少人有動力有研發更具前瞻性的產品,都想著抄襲和侵權,如果山寨就可以賺得瓢滿缽滿,我何必冒著失敗風險支付巨大成本去做一個創造性的工匠。

這是挺悲哀的一件事。但當下也存在改變的契機。以手機為例,恐怕很難有人想象得到國產手機品牌這幾年的快速崛起,包括公知羅永浩都可以搖身一變引領通訊潮流。他是否懂市場另說,價格可能也偏貴,但生產的手機總之不是太Low。問題也在這裏,手機的核心技術不掌握在國內廠商這裏,所以定價低難賺錢。隨著中國富人群落的大麵積擴散,國內生產商必將越來越重視自主研發能力,在這方麵達不到工匠標準,其他硬件的精細化終究隻是工匠的皮毛。

“事實說”的主持人喜歡拿校服說事兒。中國中小學生的校服真不是一個醜字就能了得的。按理說,世界服飾諸名牌,大半Made in china,從工藝的角度,生產出讓人眼前一亮帶有青春朝氣而非拖泥帶水老氣又橫秋的校服,哪有什麼難度呢?可偏偏中國從南到北,卻難以找出一所校服精良的學校。

汽車的問題更複雜一點。雖然國產品牌車進步很快,但說到底,仍與高品質無緣。也就是,缺乏所謂的工匠精神。這其實和手機有可類比之處,衡諸當代工匠,核心的標準在科技含量。

5年前,我和台灣藝術大學校長黃光男在廣州一處會議中心聊天。那個會議場館看上去相當高大上,台灣是沒法比的。但黃校長隨手指著建築的內在細部就說了一句話,我翻譯過來是:當土豪容易,但要不土需要時間。就這樣5年過去了,再看看中國大陸新建的會議場館,很多建築的細部怕也超過台灣。這些低技術含量的工匠技藝追趕,相信都不是難題,難題在真正體現競爭力的高科技工匠能力。

建築的偷工減料、粗糙和腐敗機製下的層層轉包有關,校服的麵目可憎也和腐敗的回扣有關。在這個意義上,工匠精神的存在與發展,並不是幾個匠才及生產商可獨善其身去完成的任務,它同樣有賴於一個法治和帶有正激勵的製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