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崎嶇的西行之旅:《紅樓夢》早期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傳播(1 / 3)

崎嶇的西行之旅:《紅樓夢》早期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傳播

翻譯漫談

作者:王鵬飛

“《紅樓夢》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奇跡,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一株閬苑仙葩”,但該書何時何地漂洋過海,流傳到西方各國,直到目前學界還沒發現確切的文獻記載。據日本著名漢學家大庭脩和著名紅學家伊藤漱平先生的研究,早在1793年(乾隆58年,日本寬政5年),就有中國南京王開泰寅貳號船載9部18套《紅樓夢》,從浙江乍浦港運往日本長崎。

《紅樓夢》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較晚,據可考察的文獻資料記載,《紅樓夢》始於19世紀初(1812年)由英國來華的傳教士零星譯介成英文,這是《紅樓夢》在英語世界傳播的開始。這一時間距今已有190多年的曆程,如將早期的摘譯計入譯本計算,迄今英文譯本已達到16種,其中摘譯片段7種,節譯本6種,全譯本(計邦索爾電子本)3種。整個譯介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也可稱為摘譯階段:為19世紀初—20世紀20年代,《紅樓夢》譯介在英語世界的濫觴;第二階段也可稱為節譯階段:20世紀20年代—20世紀50年代,《紅樓夢》譯介在英語世界的興盛期;第三階段為全譯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後,這也是《紅樓夢》在英語世界譯介的高峰時期。

一、《紅樓夢》初涉重洋

《紅樓夢》在英語世界最早的譯介始於19世紀初由英國派往中國的傳教士羅伯特·莫裏森(Robert Morrison,1781—1834,又譯馬禮遜)。莫裏森1781年生於英國諾森伯蘭郡,他出生的時候正是英國大肆在海外進行殖民活動的時代,英國在海外致力開拓航運、擴大貿易和拓展疆域。他的雙親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受家庭的影響,早年的莫裏森勤讀《聖經》,17歲時接觸當時英國兩份頗有影響力的宣教刊物,於是產生到海外傳教的念頭,並很快獲得接受,被派往非洲傳教。由於在赴非洲途中屢次遇險,他最終放棄了非洲之行。於是,莫裏森決定前往中國傳教。

1807年,年僅26歲的莫裏森受倫敦教會的派遣,孤身一人,遠渡重洋,幾經輾轉,後經紐約於該年9月來到中國,為了傳教需要,莫裏森勤學漢語並頗有成效。1810年,莫裏森著手將《聖經》翻譯成中文,並於1813年完成《新約》全部翻譯工作後在廣東出版。這是曆史上第一部中文版《聖經》。莫裏森在將《聖經》譯介成中文的同時,也積極進行中國文化經典的英譯。在這方麵,莫裏森成就卓著。他先後英譯並出版了中國的《三字經》(The Three-Character Classic)、《大學》(The Great Science)、《三教源流》(Account of FOE)、《太上老君》(Account of the Sect TAO-SZU)等。1823年,莫裏森又出版了第一部英漢對照字典《華英字典》,並創辦了第一份由外國人編輯的中文雜誌《察世俗每月統計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和後來的《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讓中國人進一步了解和接受聖經教義的同時,也讓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國的人文地理。可以說,莫裏森為中英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奠基者。

莫裏森與《紅樓夢》的淵源始於1812年。是年,莫裏森在和友人的書信中,將《紅樓夢》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中賈雨村和門子關於英蓮被拐一事的議論翻譯成英文,將譯文附在一封信裏寄給英國友人,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紅樓夢》走向英語世界最早的足跡。

1815年,莫裏森在《華英詞典》614頁解釋“妙”字時,以《紅樓夢》書中人物妙玉和史湘雲一句話作為例子來解釋,說妙玉是上好的寶石,是一本叫作《紅樓夢》的小說中的一個女性人物。該句原文為:Meaou Yǔh,the admirable gem,name of one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called “the Dreams of the Red Chamber”.這也是迄今能找到有文獻考證的最早的《紅樓夢》書名英譯。史湘雲這句帶“妙”字的話是這樣的:湘雲笑道:“這山上賞月雖好,總不及近水賞月更妙……”他將這句話譯成: Seaouyun laughing said:“although on the hill the moon shine is good,it is not at all to be compared to the moon shine by the side of water,that is more admirable...”

1816年,莫裏森又在澳門出版了《中文會話及凡例》(Dialogues and Detached Sentence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with a Free and Verbal Translation in English),該讀本為當時供西人學習漢語的語言教材。書中的會話第5篇與第25篇選取了《紅樓夢》第31回賈寶玉和襲人的對話,莫裏森將這些對話譯成英文附後。現摘錄幾句為例:“襲人見了自己吐的鮮血在地,也就冷了半截,想著往日常聽人說,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縱然長命,終是廢人了。想起此言,不覺將素日想著將來爭榮誇耀之心,盡皆灰了;眼中不覺滴下淚來。……二則定要驚動別的人,不如由他去罷。”英文譯文:“Seǐh-jin,seeing that she vomited blood on the ground,became half cold, She recollected what she had former heard people say,that if a young person spit blood,their lives could not be ensured for a month or a year. Though life should be prolonged,a person was rendered useless. When this occurred to her,she suddenly recollected her former thoughts of future grandour; and seeing them blasted,ere she was aware,the tears started from her eyes,… and another thing,she would alarm other people,—it was better to let him go.”這是有文獻考證的《紅樓夢》最早的一個正式發表在出版物上的摘譯片段。因此,準確而言,《紅樓夢》的英譯始於1816年,而非目前普遍認為的1830年,莫裏森是英語世界第一位譯介者。1824年,莫裏森回英國時帶回4000冊中文書籍,其中就有一套《紅樓夢》共24冊。至此,紅樓夢在英語世界的旅程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