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談古典音樂圈的“男神”
音樂漫話
作者:許哲韜
要我來談古典音樂圈的“男神”還真有些不好意思,不但因為我已然過了青春的年齡,而且我也未曾擁有過男神的特質。於是我問了身邊的一些女生,向她們尋求答案。總結下來,男神大多擁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在某個領域擁有你無法望其項背的能力,二是你在他心中不占任何位置。
先從最近出現在我們視線內的卡瓦科斯(Leonidas Kavakos)說起,這位小提琴家真得好好感謝現在的唱片公司那功力不淺的造型師。之前他的模樣有些不敢恭維,特別是在Delos時期,那家唱片公司居然選用夾琴夾出了雙下巴的照片作為封麵。好在卡瓦科斯加盟Decca後蓄須留發,外貌上有了幾分大牌籃球運動員斯科拉的神韻。加之最近女性的審美趨勢,大叔控們多少還是貢獻了些票房的。
當然,小提琴家中還是有五島龍式的肌肉男神以及最近來巡演頗多的陳銳式的小鮮肉男神。小提琴家們似乎在沒掉頭發之前都是男神,比如那寧願要紅酒當演出費的約舒亞·貝爾和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小提琴家之一內森·米爾斯坦。
指揮家也可以加入男神的行列,其中的佼佼者當屬伯恩斯坦和杜達梅爾。這兩位指揮家自入行以來便享受了太多公眾的奉承,他們似乎也知道這一點,並常常利用這個優勢:伯恩斯坦在年輕人中普及音樂會,杜達梅爾此次來上海還特地探望了排隊買低價票的學生們。
指揮家們的形象總是和其風格息息相關,就像我們從來不會將那些玩古樂的指揮與暴君聯係在一起一樣。在一般人眼中,切利比達克、安塞美(Ernest Ansermet)、喬治·塞爾、托斯卡尼尼、卡洛斯·克萊伯或許隻是高冷的、特立獨行的指揮家,但他們的死忠會封他們為男神,他們出版的文集、名言都要背誦,切利比達克的文集、安塞美的數學論文都應該珍藏。不過,要稱比徹姆、蒙都(Pierre Monteux)這類指揮家為男神的話總感覺怪怪的,而像克倫佩勒、斯托科夫斯基、卡拉揚這類外號較多的指揮家似乎很難歸類。在我看來,未來真正有可能超越男神級別的非凡指揮隻有兩位,那就是斯克洛瓦切夫斯基(Stanislaw Skrowaczewski)和布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那是因為:指揮家通常隻有在看似“走不動”的時期才能修得成仙。
放到以前,鋼琴家中的男神隻有一個:霍洛維茨,而魯賓斯坦則剛好是他的對立麵。說不定有些人會不服,說李赫特也算一個——雖然李赫特又被稱為“李禿”,但他給指揮家穆蒂的婚禮當過攝影師——所以說,與眾不同的個人愛好也是音樂家成為“男神”必不可少的條件。至於標誌性的物件,就要看是否使用得當了。比如說手帕,米凱蘭傑利似乎是開創者,不過其他人拿的手帕大多頗有喜感:最近複出的詹姆斯·萊文排練時就喜歡搭著超大尺寸的毛巾;帕瓦羅蒂經常用左手拿著塊白色小手帕;米凱蘭傑利有塊黑色、小巧、精美的手帕,從更衣室到舞台他都要擦好幾次。其實弗朗索瓦(Samson Pascal Francois)也可以算作男神,不過抽煙和喝酒我們可不提倡。在我看來,當今還有希望成為男神的兩位鋼琴家僅剩下索科洛夫(Grigory Sokolov)和阿方納西夫(Valery Afanassiev)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