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唱寫得非常“堅實”,人物的對峙、情感的互動,均在一種交融的基礎上得到了升華。這樣的重唱往往是歌劇中的“點睛”部分,有著強烈的敘述性特征和戲劇性張力。世光老師在這段三重唱中,將索倫、馬可波羅、忽必烈三人的性格特征及不同思想感觸表現得清晰明了,恰到好處,為整部歌劇音樂帶來了情感上的無限回味。
歌劇《馬可波羅》我接觸得很早,但直到今天我才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我認為這是一部把西方歌劇藝術真正“吃透”的作品,它的創作手法和創作經驗,都是在拿來、鑽研、吸收、消化的基礎上得到的,這在目前大部分中國作曲家的創作中並不多見。
音樂會的下半場是世光老師以《長江之歌》為素材而創作的《長江交響曲》。這部交響曲創作於2007年,當時是應湖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之邀,為湖北交響樂團專門創作的。《長江交響曲》是標準化的交響曲,它以四個樂章為基本形式,運用傳統的曲式結構——奏鳴曲式(第一樂章)、慢板(第二樂章)、快板(第三樂章)、中板(第四樂章),構成了一部嚴謹而富有邏輯性的龐大交響曲。
交響曲第一樂章是具有強烈動力感的樂章,在以“長江之歌”為動機構成的引子之後,代表長江沿岸建設者的雄壯主題出現。它是奏鳴曲式的第一主題,音樂具有昂揚奮進的激情和不斷推進的氣勢。第二主題由“長江之歌”B段旋律的音調為動機,它溫暖、柔情,富有讚美和歌頌的特征。隨後兩個主題的對比、發展和升華,構成了一幅美麗而充滿氣勢的“畫卷”,將音樂的高潮推向了頂峰。
第二樂章是一首深情的抒情曲,它表達的是中華兒女對“母親河”的深深依戀。整個樂章的三段體結構產生了鮮明的對比效果,中間的少數民族音樂特色展示出長江岸邊鄉土親情的多彩畫麵。第三樂章表現的是城市的轟鳴節奏,音樂的層次遞進充滿動力,無論是銅管高昂的引子,還是弦樂“歌唱性”的旋律,都給人以生機勃勃和鏗鏘有力之感。樂章尾部是賦格樂段,弦樂的依次進入充滿鮮活性,使音樂大大增加了濃度與厚度,呈現出立體化的有機效果。整個樂章如同工業化的機器齒輪,轉動有序,奮進不止。
第四樂章是全曲最浪漫、最厚重、最動人的樂章。音樂充滿著“百川歸一”的強大氣勢和豪邁無比的蕩漾之情。《長江之歌》的旋律壯麗而高昂,在整個樂章中被發展到了極限,龐大的合唱團的加入更使這首頌歌得到了“飛天”般的升華。交響樂團各個聲部的“前赴後繼”,似長江巨浪般驚天動地,造成了滾滾巨流、奮勇向前的波瀾之景。我本人欣賞到此,心中頓時泛起聆聽貝多芬“歡樂頌”的感受,《長江交響曲》采用了相同的手法,起到了強烈的情感烘托效果。世光老師“取大師經典之精髓,承個人創作之動力”,實為高明的借鑒之筆。
繽紛與深情,浪漫與厚重,這是世光老師創作中的主要風格。當晚的音樂會上,湖北交響樂團為現場觀眾呈現出了這一切,使他們成為了一批真正的有幸者和受益者。
指揮兼鋼琴,雙料滿堂彩
本場音樂會的指揮是被譽為“女漢子”的青年指揮家王燕,她原為中央歌劇院常任指揮,後調入上海音樂學院指揮係任副主任、碩士生導師。她是中國合唱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合唱聯盟常務理事,還是上海合唱協會的會長。王燕年輕有為,精明強幹,是當今活躍在中國音樂舞台上的優秀女指揮家。
當晚的音樂會上,王燕顯得既沉穩又“興奮”,她獨奏、指揮“雙肩挑”,能力超群,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王燕的指揮風格在女指揮家中是頗有氣勢的,除了手勢清楚、樂感敏銳外,她對樂團的掌控力很突出,有些地方甚至強於男指揮家。
當晚王燕以《第一百個新娘》序曲開場,她將演奏控製在樂團的技術範圍之內,以適中的速度求得音符的清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當序曲中典型的新疆風格出現時,她則以突出的手勢調動樂團,奏出了特色鮮明的舞蹈動感。
鋼琴協奏曲《鬆花江上》是王燕自彈自指的曲目,她麵向樂團坐在去掉蓋子的鋼琴前,邊指揮邊演奏,表現出了胸有成竹的穩定性。她的獨奏技術十分嫻熟,整部作品彈得很“紮實”,很有爆發力,音色的變化也較細膩。華彩部分她彈得相當流暢,技巧的表現上頗有氣派。值得一提的是,演奏中她不時地掌控著樂團,使之在音樂上與自己形成完整的統一體。